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物理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有效整合

所属栏目: 物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可大可小的研究课题,是物理教学中一块“高地”。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媒体手段,与初中物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更好为教学服务的问题。要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要遵循适地、适时、适度、适用等原则,然后可从选定内容、推敲整合点、选择技术、有效整合等环节进行整合操作。最后可从教学设计主体与教学效果判断整合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课程有效整合

  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积极吸纳信息技术,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我国在推行课程改革后,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断在各层次的学校教育教学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谁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谁就给教育教学的发展找到强大的助推器,教育教学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在这里,我只是结合个人体会,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对于信息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二、初中物理新课程及其特点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的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初中物理的基本课程理念是: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有效整合

  从以上论述可知,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可大可小的研究课题,大到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整合,小到应用环节中某一细节的整合都属于这一范畴。

  就中小学学科教学来说,我在这里主要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媒体手段,与初中物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更好为教学服务的问题。

  (一)整合的原则

  通过大量的个人实践与应用,要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信息媒体的最大效用,我认为要遵守以下几个整合原则。

  1.适地原则。

  适地原则一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技术手段、技术应用等,学校要有硬件软件方面的物质支撑;二是指应该考虑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上应用,而不是随便拼凑,到处乱用。

  2.适时原则。

  适时原则也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机要选择合适,也就是重要整合点的打造要选在关键节点上,要根据学生认识实际、教学重点难点来确定;二是指要考虑到教学的时间限制,力争精干而不是繁琐。

  3.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强调的是媒体手段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的多与少、重与轻、深与浅的问题。这里要指明的是课程理念是灵魂、学生认识是基础、信息技术是手段,另外也要注意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详与略,使用技术能达到同等效果即可。

  4.适用原则。

  很多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中,尽量用最花哨的技术、最多的图片、最精彩的视频、最前卫的网站等等去操作,结果有的的确做得很好,应用起来效果不错;有的呢,不但不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无论怎样,我想大家都认同一个投资问题:用最小的本钱,争取最大的利润。既然如此,我认为,传统方法能有效达到教学效果的就用传统方法,简单方法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就用简单方法……总之,信息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终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程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至于媒体手段的种类、繁简等则是次要问题。这就是我认为的适用原则。

  (二)整合的操作

  在遵守以上整合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呢?下面我从一些实际的例子谈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操作。

  在整合的操作中,要始终坚守“课程理念是灵魂、学生认知是基础、媒体技术是手段”这一原则,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始终思考“为什么用、怎样用、有什么效果(特别是与传统或一般的方法对比)”这一问题。

  1.选定整合的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但并不表示,任何教学内容都得用上信息技术的媒体手段。比如初中物理的学生探究实验、学生计算操作、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是别人或别的事物无法替代的。所以选择好合适的整合内容是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处于认知的黄金期、知识的成长期,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远离生活实际的内容、肉眼难于觉察的事物等都感觉非常难于形成正确认识。所以对于这些内容,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应用了信息媒体技术,就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建构鲜活的认知平台。

  因此,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处理,使得一些物理事物和现象由肉眼不可见变为可见、“把大变小、把小变大、把隐变显、把快变慢、把慢变快”等,使学生更易从现象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理解物理规律或知识的得出和实质。例如,九年级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的开篇课《宇宙与微观世界》一节就是很好的素材,因为宇宙天体巨大到人的肉眼无法完整观测,而微观粒子又小到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另外,还有诸如电荷的存在与运动等内容。

  2.推敲整合的节点。

  这一步骤就是要我们考虑在所选定的内容中,在什么环节、什么地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好,效果最佳。

  要做好这一步,首先是严格按照课程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好一节课或一个内容的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认知困难,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难易,确定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思考哪些地方是传统方法手段无法或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哪些地方使用技术后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困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使学生变得易学易懂的。

  在这里,要始终注意,整合点不是越多越好,要用在关键节点上,着眼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宇宙与微观世界》一节中,学生对宇宙天体尺度及天体间距离、构成难以形成清晰认识,对微观粒子尺度及微观粒子模型更是难以捉摸,如果把这两个作为技术整合的关键节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浩瀚的宇宙、渺小的微观世界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就能很好的突破本课的难点,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

  3.选择媒体技术手段。

  目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一般是指怎样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更好为教学服务。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媒体技术手段一般有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实验录像、模拟实验、实物投影等等,而制作的载体常用专业课件、FLASH软件、PowerPoint等软件。

  在选用技术时,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传统手段能达到目的的就用传统手段,简单技术能达到目的的就用简单技术,这里强调一个效能比。试想,英语课为了让学生听英语听力、拼读生词就非要弄一个多媒体投影教学,那是一种浪费。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特点,不用实物实验,反而改成电化教学那是适得其反的。

  (2)要充分比较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的优劣、充分比较各种技术使用的优劣与成效,最终确定最适合的技术手段。如物理里的静电实验中的验电器的使用,条件限制严格,实验不易成功,实验效果也常不理想,难以观测,这里就可使用实验录像了。而在《宇宙与微观世界》一节中,对微观粒子的尺度、构成等,就可采用视频、图片结合的形式,把微观世界展现给学生。

  (3)要考虑到个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这就是说,进行技术使用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人对信息技术驾驭的能力水平、组织应用技术的能力层次,以及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实际,这样选用技术时才易做到合情合理、易于使用与推广。比如网络互动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但对于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因硬件、软件条件而无法使用。

  4.进行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在敲定整合点、选择好技术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编排,一般就能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了。但要做到有效的整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整合中不能忽视课程本身,要尊重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进行整合而不是肆意改造。比如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你不能为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放弃物理的探究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就失去了整合的意义。

  (2)整合点上不能平均用力,要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同样是重要的整合点也要有所侧重。比如,对创设情境中,有些可用一两张图片就可处理的,就没必要使用大量的视频等手段。在《宇宙与微观世界》一节的整合中,宇宙的尺度、微观世界的尺度构成是两个重要的整合点,我也曾试过使用大量的生动的视频资料,结果却变成科普影片展:使人眼花缭乱,收获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后来我改变了整合策略:宇宙尺度这一点使用图片资料与动画着重呈现尺度与距离、微观世界这一点使用视频与图片结合着重呈现粒子与结构,各有侧重,这样反而效果鲜明了。

  (3)有创造性的进行整合,尤其是技术加工与使用上。很多老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外乎从网上查找下载一些课件、动画、视频等就进行人工拼凑,这样进行的整合有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每个人的设计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据我所要”,进行创造加工,可在别人基础上进行修改,也可自行创作出特有的东西,这样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例如,在《宇宙与微观世界》一节中,我就反复从所选来的视频资料中,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切、连接与格式转换等,使之适用于我、适用于教学。当然这也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尽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的潜能,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真正能够做到创造性的有效整合。

  四、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判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在应用中,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1.真正能高效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2.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易学乐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掌握知识,还最大程度得到美与情感的升华。

  3.真正体现媒体是手段、方法,而不是主角,使信息技术能更好为教学服务,而不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人灌人”变为“机灌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艺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