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之我见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刘娜

  [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在为广大教师所青睐。但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本文从如下六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一些探讨:

  1.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4.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5.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6.加强学习评价的改革 。

  [关键词]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合理 有序 习惯 评价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形式,正在为广大教师所青睐。“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与合作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一句话,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在实际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提高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一、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否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容易混淆、需要加强思辨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容易产生争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

  例如:一张四方形的桌子,如果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有学生回答 “5个”,是不是就只有这一个答案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得出:剩3个角也是可能的。沿着对角线锯开,同样符合题目条件。剩4个角也是可能的。沿某顶角和其一条对边上的某一点锯开,剩下的是一个梯形平面。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只有提出了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更加投入,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以优带差,以优促差,组际竞争”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何使小组内的合作“活而有序”呢?我认为,小组内应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可以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先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定期轮换动态组合,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如:组长应轮流做,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做组长,这样,使他们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加了自信;同时,又防止成绩好的学生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无疑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并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较为困难,学习好的学生往往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差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问到差生时,他们虽然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既定目标。因此,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再互相交流。

  2、是教给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不要一起说,如果每个人都在说,那么谁在倾听呢?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

  3、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大胆踊跃地发言,要使发言的学生具有一种代表小组的荣誉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强烈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它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有的学生就说它是正方体;而侧面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就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还有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让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的活动,经过辩论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才使得教学更有效、高效。

  六、加强学习评价的改革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不失时机地加强教学评价的改革,可以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是习惯于发表个人意见,而不是代表本组意见。教师也常常偏重于对学生个体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就不容易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教学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教学评价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呢?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要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时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三要鼓励学生互评、自评、评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勇于创新,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小组合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