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雨巷》教学反思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1-03-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戴望舒的《雨巷》是语文版必修一里的一篇现代诗歌。这首,本诗写于1927,表面上是写作者的爱情,写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际上是象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我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油纸伞,女郎,江南小巷作为背景。

  在听江涛的《雨巷》的歌曲时,学生就已经被歌曲的魅力所折服,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

  在此时,我让学生们体悟这种感情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后来又听录音,认真去品味诗歌,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丁香姑娘的形象是什么”“我的形象是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讲现代诗时,过于注重学生读、感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感知,导致学生虽然感知到了诗歌的魅力,但仍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歌。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