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的导语设计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好的导语设计能使学生对一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之人之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本文具体介绍几种导语设计的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导语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乏味、雷同的课堂导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好的开场白则会使一节课起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会如高崖泻水,汹涌澎湃。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叫人一见钟情。让学生倾心于此,积极主动地受教,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或者因年代隔阂、或者因文化历史背景的代沟,往往会令学生形成理解障碍,这时就有必要引述相关背景材料。比如学《三国演义》节选《空城记》就可谈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几个主要人物所扮演的角色,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谈谈当时封建腐败的制度,官逼民反和梁山好汉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英雄事迹;学《孔乙己》就可以谈谈封建的礼教的吃人现象和科举制度如何摧残人的精神等。有些属于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些中外作家,就可以简介一下作家的作品、创作风格、影响等;学辛弃疾的词就不妨讲讲“苏辛”的豪放派风格,指导学生高屋建瓴,从总体上把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的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之中。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使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比如讲《出师表》,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先讲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今天来看看这位为蜀国鞠躬尽瘁的人物。

  教师利用形像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共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在《渔家傲》一词中,我就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接着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这样的换位思考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一个个踊跃发言,整个课堂就动起来了.《乡愁》一文中,播放乡愁音乐,让学生感受游子的凄苦,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导语适合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疑问的设计“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

  如《美猴王》可问“小小石猴是如何称王的?”“又美在哪里呢?”

  开讲设计的这两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或者在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后面复习前面的概念,新旧相连,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鲁迅自传》时,就可结合上学期刚学过的《风筝》,联系已知的文学常识过渡;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以他的另一篇《黔之驴》入手;在学同一作者诗歌时可以找以前的诗歌入手;甚至学同一体裁作品时,也可以由上节课入手。做到温故知新。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比如学习《家》的序和跋时,巴金在说:“我要向一个垂死制度叫出我的‘我的控诉’。”是可以结合中央台的热播《大宅门》来说的,而电视剧也便成了学生课余消闲的话题。于是在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大家可看过《大宅门》,《大宅门》的主题曲里唱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主人公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下呢?我们学习了巴金的《家》后,将能找到这个答案。

  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新的课标突出了语文课程注重审美、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来背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第三句写得最好,第三句中“绿”字用得最好。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春是生命的象征,生命之树常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春》为题,表明他对春的钟爱。《春》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首才情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吧!

  这样导入新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可用“资产阶级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马克思语)的名句导入,《麦琪的礼物》却展现了人间的温情如此等等,都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应当注意的是所引诗文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不要因引用诗歌、格言、警句等而转移了教学目标。

  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下一篇:对农村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的认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