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翻转课堂中作文教学的移情教学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乔凤娟

  毋庸置疑,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如何让浸润人性色彩,承载精神使命,流溢生命动感的语文教材,唤醒并培植学生心中美好的人性。虽然新课程已实施多年,但是不难看出课堂重理解轻表达的现象。课内外努力积累语言文字和人文内涵俱佳的优秀作品,以期待“厚积而薄发”的效果,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抄袭,生搬硬套的仿写。写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事,“拟定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师生讲评”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师生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我以为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到移情,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经历移入到文本中,又怎么会引领学生移情呢? “移情”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要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中国古典中的诗、词、歌、赋也使用移情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让人由月光产生思乡之情,是人的思乡引起月亮的默默无语,还是月亮的默默无语引起人的思乡,两者合二为一。 “移情”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转移自己的感情,把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阅读移情就是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移到文本中的人物身上,转换角色完成对文本的再体验。 小语教材的特色是以“主题”组织编排单元,追求实践活动的情境化。在文本的基础,引导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写同题作文是提高学生习作的一条捷径,但是学生无病呻吟的文风另人困惑。如何让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在习作中“动真情”,我尝试引用“移情”开辟新的习作教学模式。对于文本而言本身就是移情描写,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获得教师、学生、作者三者情感上的共鸣。 两步主题习作即通过阅读一系列同一主题的学习材料,使个体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移到文本中的人物身上,转换角色完成对文本的再体验,并能根据这份体验链接生活,创设情境,以多种体裁书写同一主题的连续性作文。

  一、阅读移情 ,构建精神殿堂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极富人文气息的作品,是作者情有所思的产物。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以师生情感贯穿始终,形成一幅流动变化、曲折起伏富有诗意美感的生成图。新课标强调情感目标,文本不过是个载体,它所承载的不只是知识,而是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来完成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我们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对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的深刻洞察,过多地注意语言文字的知识教学,忽略了文本背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是不争的事实,文本本身就存在可创造性的空白和多义性,学生学习文本不是对作者作品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再创造,学生与作者之间没有交流,用移情搭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情感的共鸣。阅读移情是让学生由文本的感性世界走向理性的层面,是一种意义获得与重构的深层对话。 (一)、在感悟处移情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本离不开情感,除了以美读悟真情之外,还应强调移情,引领学生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以这种换位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真正走进文本的情境。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五上)中我设计这样的话题,“你和父母走失散吗?”“你有没有在学校门口久久得等待家人接你,却不见人影的经历?”个体的体验瞬间与文中任务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流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我设计“父亲一边用手刨,一边喊道。阿曼达在幽黑的废墟中和同学们抱在一起,说”。这场虚拟的“父子对话”是他们心灵的对话,也是学生们从对文本的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的层面。 (二)、在空白处移情 许多文本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引导学生补白,进行拓展性练笔,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躺着的文字站立起来,诠释文本的内涵。 《小音乐家扬科》中扬科因为摸了地主的小提琴而被打的场面,设身处地想像“假如你是扬科的妈妈,你会;假如你是扬科的小伙伴,你会;假如你是仆人,你会。” (三)、在语言丰富处移情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使用优美的语言来揭示时间的飞逝,事业无成的空虚、焦躁、悔愧和迷茫,但是所举的事例又是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总结写法进行仿写,比如“你在干什么的时候,时间就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四)、在遗憾处移情 《去年的树》(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最后鸟儿带着对朋友树的无限深情和眷恋离开了,鸟儿心中的情结到底有多少,学生们心中会留下些什么?我设计这样的写话要求:“我是鸟儿,我想对说,。 (五)在拓展处移情 文本需要唤醒,创造性的拓展可以改变文本的宽度、深度和温度。《生命 生命》(四年级下册)中学生对生命大发感慨,几句不疼不痒的体悟会对生命有多少现实性的感悟。我补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伟人对生命的认识,再从身边的人谈生命的价值;“在杏林子的眼里,生命是;在我的眼里,生命是。” 朱光潜认为:“我们成人把人和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把想像和实在分得很清楚,在儿童心中这种分别是很模糊的,他们把物视为自己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人情化是儿童特有的体物的方式,在儿童眼里,星星是天的眼睛,露珠是花朵的泪水,花儿是草的姐妹……对儿童而言,移情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学习《匆匆》要先读懂朱自清;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先走进鲁迅;学习《两小儿辩日》要先读读《论语》。只有教师完成自我构建的学习历程,独立阅读的个性感悟,才能把学生的生活和经历这些“活水”引入课堂,同时又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既要“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师生才能自觉地移情于作者的心境,从对文本的字面理解上升到情感精神的层面,才会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故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产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分享创造教材的“精神盛宴”。

  二、情境体验,拨动情感心弦

  课标指出明确的写作目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们过多注重与人交流,而不太注重协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实际上,自我表达才是学生的一种生命需要。然而习作中普遍存在的“矫情”“假情”不仅是文品的失真,更是人品的失真。 作文是创造性的表达,是个性化的张扬。作文的过程会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可谓文如其面,文如其人。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生活阅历少,可供写作的素材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虚拟的情景再现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带领学生跨出校门,踏进社会,走进自然尤为重要。

  案例一: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命”,简单的学习文本不会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多大的震撼,一开学,我就让学生们在家里种植些植物。清明节过后,同学们纷纷从家里搬来自己种的花,白色的马蹄莲、殷红的一品红、翠绿的吊兰、深红的杜鹃、芦荟、仙人掌。大家看着怒放的花儿,显得异常兴奋。语文课上,同学们看着教室里的一盆盆怒放的鲜花,一时哗然,我临时改变了上课的内容,那就让我们写写这些花吧!

  同学们很是兴奋,从它们的外形、花香、色彩,作用写起,一篇篇以状物为主略加抒情的作文诞生了。

  过了周日,由于缺水,两盆怒放的杜鹃突然间耷拉着头,花儿萎缩成一团,叶子也枯了,顿时我们心情黯然,孩子们的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我也后悔自己的大意。第一节语文课,同学们沉浸在痛苦之中,压根没有上课的意思,我再一次不得不改变上课的内容,让我们一块儿写写花儿死亡后我们的心情。

  又过了一天,我还没有走进教室就听见欢呼声,有一个同学冲我大声喊到:“花儿竟奇迹般地复活了。”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欢笑。喔噻,花儿真的活儿,我和孩子们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写写花儿复活后的变化,师生的变化,最后,让学生们畅谈由死而复生的花儿联想到的植物、动物、人的生命。

  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宗旨。叶圣陶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一个偶然的话题居然让学生们写了三篇作文,而这三篇作文一篇比一篇生动。由眼前的景物到对他物的联想,借此表达个体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托物言志法。接下来对文本的学习和感悟就不再是表面的几句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感慨。“

  花儿散发的香味成了我们写作的灵感,生命的消失促动了我们内心的怜悯,生命的力量成了一次习作的构思,一种发现,一种独具匠心的创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博采人生精华,厚实文化积淀,拓展协作视野,生活中就地取材的情境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案例二:

  对于写景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观察所得多少和情感体验的强弱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感知力,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美。比如四年级“走进千山万水”这一单元,学习文本后,我把学生引入社会。

  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座千年古塔——文峰塔。我先让学生站在立交桥上俯视文峰塔,充分感受其美感,再让学生站在丹尼斯门口看夕阳中的文峰塔,最后带领学生来到文峰塔下细细观察,感受塔的高大,静静聆听塔上的风铃在风中发出的清脆悠扬的声音,收集古人对文峰塔的诗句。学生分别以记叙文、散文、诗歌的形式书写自己对家乡古迹的热爱。

  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安阳人,更应该了解殷墟,传播历史文化。我带领学生走进殷墟,了解文字的鼻祖——甲骨文的发源,了解殷商文化——青铜器的发展。学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处理,最后以导游词、广告词、倡议书的形式书写殷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文活动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的律动,既是生命整体活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体。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一。

  案例三: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是一组思念家乡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不会有太多这样的经历,那么虚拟的情景再现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冲击力。

  师:请同学们在白纸上写下你的家人和住址,并用一句话说说你们的关系。

  生:爸爸、妈妈、爷爷。 安阳市和平路。

  我们一家人尽管不是特别富有,但是我们很幸福,相亲相爱,彼此理解。

  师:暑假参加过军训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那一个星期,你离开家人的感受。

  生:刚开始感觉挺自由的,后来就有点想爸妈了,没有他们的照顾,什么事都得自己做。

  师:你们军训时表现得很出色,现在要集训一个月,离开家人,也不许打电话,猜想一下你的感受。

  师:一年后,你考上了外地的一所重点中学,学校有规定一年不许回家,也不许家长看望,猜想你的感受。

  师:高中毕业,你考上了哈佛大学,飘洋过海,四年的大学生活让你远离家人,你有何感受?一眨眼,你已经离开家乡二十年了,猜想家乡会有哪些变化?同学有哪些变化?想像你和他们见面的场景。

  学生们在虚拟的想像中重温思乡的古诗,体味着作者们思乡的心情,想像着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在虚拟的想像中萌发着学生极其可贵的创新能力,他们经历着眼中有物——心中有物——笔下有物的过程,写出来的内容就不会是千篇一律。

  三、写法引导,张扬快乐个性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下水文习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我写范文,让学生评判,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接着讲我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构思、选材、遣词造句。用我的协作体验唤醒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写范文教师就有了写作体验,写作指导才不会是隔靴搔痒。教师的写作体验会使学生动情,唤起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理解的信息。(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扣题“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关键,开头要点题,行文要多次扣题,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紧扣题也可以避免跑题。(三)石破天惊逗秋雨——立意深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思想是一篇文章的主动脉,思想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需要我们善于思索、深入挖掘,减少陈词滥调,增加文章立意的思想高度。具体的说,记叙文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挖掘,事情意义和影响的挖掘。比如写“亲情”的话题作文,重在写亲人对自己的爱,这种爱让我们懂得了感恩。一学生在写《爱,年年岁岁都一样》的结尾以“风,把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便绿意盎燃;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我便知道什么是依依不舍;爱,把关心传递给了陌生人,便有了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爱在年年岁岁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语句结束,把“爱”的意义推向深远,弘扬了亲情之爱,社会之爱,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很深的思想境界。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思维活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打破常态思维,作文才会有新意。倡导开放思维、求异思维。比如“手的遐想”,以谜语“什么东西有五个头”引出手的话题,说说手的作用,由此想到了什么?手纹各不相同想到了万物各有特点;手指关节能屈能伸想到了人能上能下,教育学生得之欣然,失之泰然;五指之间协调一致,团结合作想到了人要有合作意识。(五)、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新 如果说主题是骨架,那么语言就是血肉,一篇作文的丰满完全取决于语言。引导学生摒弃作文公式化的语言描写。比如:写人物都要写外貌,“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对弯弯的眉毛,樱桃般的小嘴。”写事的开头:“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事情,只有一件事至今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如出一辙的语言,过于陈旧的比喻,取而代之的是朴实、新鲜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六)大珠小珠落玉盘——评价多①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在写作文时,难免出现错字,词不达意,词句残缺等现象。因此,教师辅导时,先让学生“一气呵成”写好作文,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改。先修改开头和结尾,再修改中间的材料,字斟句酌,逐字逐句修改。自改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特别重要,通过实践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②互改 读别人的文章,容易看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层次,将全班分为几个由好、中、差搭配的小组,由写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互相交换修改作文。通过互改,取长补短,寻找发现问题,提出个性意见,对文面、修辞进行修改,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欣赏能力,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③教师改 教师应全面,透彻,综合评估,做到书面批改,当面批改,习作评讲相结合,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见解。作文中字、词、句的修改书面眉批;对布局谋篇、选材、写作风格、修辞手法等指导性意见可当面同学生协商,共同探讨,让学生的作文在指导中进步,并对学生自改、互改做一个分析、点评。

  ④感言 这一环节是习作后学生作文水平真正提高的关键,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每次习作后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话写出自己的感言,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足,谁的作文值得借鉴,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出现的问题在作文情境中优先激活,提高写作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探索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