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4-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感悟即感受、领悟。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也就是说,个体“感悟”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而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感悟”,努力满足学生这种内在的需要,并使之不断体验得到成功与快乐。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呢?

  一、情感共鸣,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当学生对阅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状态,他就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能潜力。

  课堂上,学生拿过一篇新的文章,往往具有读的需求,这时教师要是能抓住时机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围绕小红军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他是倔强的?”有了读的需求,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带着急于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在通读课文中,扫清阅读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课文内容及脉络,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时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读书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思想,全面感知新课文。同时也为感悟新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再现,品味细节,感知人物形象。

  从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学生的阅读材料是固定而又抽象的书面语言,如果就语言而学习语言,就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会深刻,阅读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因此,语文教师应注意将书本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体,使学生在学习书本语言的同时,能见其形、闻其声、悟其意。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深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距离周总理较远,对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甚少,难以体会当时的北京市民对周总理去世的哀痛之情。为此,课前我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朵素洁的白花。课上,我边播放低沉哀婉的哀悼曲,边用低沉悲哀的语调,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并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的录像,使学生迅速被这沉痛的情景所感染,陷入无限的哀思之中,激起了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反复地品味朗读,寓情于读,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而内心万分悲痛,同时又为能有这样一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好总理而自豪。

  情由境而生,情境的创造,激起学生的情感,撞击了他们的心灵,给他们铺垫了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美的感染力,又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联系生活,注重体验,领悟人生真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语文新课堂应走进生活,我们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进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用鲜活的生活内容丰富语文课堂。

  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准备了黄瓜、冬瓜、茄子等蔬菜。在他们了解了它们的名字之后,让他们去摸,并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这时小朋友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我刚才认识了茄子,我觉得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有的说:“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我知道了,冬瓜是青色的,是椭圆形的,它的皮很硬,皮上还有毛呢!”……

  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亲自体验后的“伟大”发现。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敢说、敢笑、敢爱、敢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多采用朗读、吟诵、表演等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如何上好中年级的口语交际课    下一篇:浅谈小学英语的口语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