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预习初探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4-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习逐渐成为人们争论的重点。本文由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预习让数学学习更精彩及怎样的数学预习更有效三部分组成,就小学数学预习的困惑、作用及方法这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

  一、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象一:很多的数学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回家“预习”“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为什么要预习?怎么预习?甚至该预习什么学生都不知道。有的学生“预习”也就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有的学生索性不预习,反正老师不检查,也检查不了。

  现象二:很多数学老师不布置关于预习的作业。有的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有的怕学生“预习”了会对知识失去新鲜感。有的学生看过书觉得自己已经懂了,得意洋洋地把问题的答案在别的同学还没有探究之前宣布出来。而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所以有的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使课堂上不能体现学生探究的价值,预习变得毫无必要。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不懂预习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这样对他们是很不利的。其实这和我们教师的错误观念,以及对学生预习方法指导的不当有莫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好好的利用好预习,才让我们对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预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预习让数学学习更精彩

  1、预习能让探究更深入。

  预习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预习,让学生质疑,把有疑问的地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提问本或课本上。有疑问就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有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然而,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其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预习后每个学生对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同时,交流时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

  2、预习能让学生学会自学。

  预习需要学生动脑,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预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理解能力,经过对知识的初步内化,最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且预习让学生既有知识与方法的准备,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预习日久,自学能力便会形成和提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能使他们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倍增。所以说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很多帮助的。

  3、预习能让学生起点更高。

  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来的学习起点。预习过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上就会有充分地提问,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同学老师讨论。课堂里常常能因此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灵感的迸发,课堂教学也将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预习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预习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关键、难点等中心问题,知识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怎样的预习更有效

  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不同于中学生,所以如果预习的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绝不只是提前看书,勾勾划划。那么,寻找适合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让预习更有效的帮助数学学习就非常重要。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一些小探索。

  1、设计预探性作业[3]

  思索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预习的重心。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达到理解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设计一些学生亟需深入探究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例如《循环小数》的课前预习作业:

  (1)计算4.2÷0.7 32÷6 2.7 ÷11

  (2)在上述计算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怎样有趣的现象?

  (3)你试着再算13÷11,看看它的商是否与你发现的规律相符。

  (4)如果你想了解这方面更多的内容,可以翻看书上“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设计这课的预习作业时我考虑到以下两点:其一,循环小数的计算比较繁杂,在节奏明快的课堂上如果被冗长的演算所累,那么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深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二,日常学习、生活是最真实的情境,学生从普通的家庭作业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应对,才真切体验了数学价值的现实化、生活化。

  2、设计铺垫性作业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增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掌握及具有一定的数学敏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预先布置一些蕴涵与新知相联系的上位知识,兼含类似数学思想方法的作业,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设计一份预习作业:

  (1)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2)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3)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吗?

  (4)已知214.5÷15=14.3,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21.45 ÷ 1.5 =

  2.145 ÷0.15 =

  0.2145 ÷0.015=

  (5)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吗?试着计算2.052÷3.6。(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看书或向他人请教。)

  通过这样的引导,关键是要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支点”,使学生在多次体验中逐步领悟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设计操作性作业[4]

  预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和结论,而在于让学生借助于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能力。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适合采用实践探究法进行预习。如“三角形全等定理”的学习,除了阅读教材外,还要按教材要求亲自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观察作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再证明猜想和假设,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和动手操作有关的知识,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进行探究.用以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和动手探究能力。

  4、设计调查性作业

  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如果没有生活经验会感到茫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调查性作业,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办法获取信息理解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如存款利息、商品打折之类的问题,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银行、商场、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理解知识。这种做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认识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实预习作业的形式方法都不止限于以上几种,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的都是好方法。我认为小学数学的预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发现问题的原则。预习要有发现性。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的疑难不一定花大力气去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学习才有目标,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疑难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2、注重反馈的原则。有些教师认为既然预习了,课堂上教学的任务就减轻了,于是忽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反馈及指导,让预习变成了纯粹的自学。其实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孩子能通过预习更好的学会知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普遍督促、检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推荐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典型人物及其好的预习经验,并及时纠正错误的预习方法。

  3、把握起点的原则。奥苏伯尔把新的学习归结于学习者原来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当学生进行了预习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不能漠视其预习结果。“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要努力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预习做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运用导学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    下一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