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物理计划总结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反思

所属栏目: 物理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4-12-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
  4、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正在学习洋思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洋思科学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上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学习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的这节课正是借鉴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采取“出示目标→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整理→巩固提高”的教学程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
  5、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6、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自学教材,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7、教学过程
  先由课前小实验火柴的燃烧引入课题,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物质都有质量,它们的质量哪去了? 引发学生对反应前后质量的思考。进而提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变化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
  一、板书课题 展示目标
  设计意图:这是洋思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简短的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问题导学 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1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自学教材,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
  方案1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方案2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成功的探究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活动探究2分组讨论、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讨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五个不变,两个改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合作讨论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探究3
  【演示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当堂训练 巩固提高
  这以环节,也是我在学习洋思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新课后用五个难度逐级增加的习题,多角度的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暴露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点。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并及时进行自我评估,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三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洋思先进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三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大气压强》课堂教学反思    下一篇: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