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探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4-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牟宗英

  近些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屡屡误入岐路。先是经历一段肢解文本、重知轻能的老路,使得课堂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缺少创意的局面;然后,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脱离文本,刻意创新,任意“生成”,使得语言文字的生成失去了根基。然而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正确之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们课题小组在阅读教学上终于走出了一条适于“语文”又益于学生的路。

  一、阅读教学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根基。也就是说,这种对话的背景是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而对话过程中的“话题”,正如史绍典老师在《交流沟通对话》中说的那样:“毫无疑问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与文本切近的‘论域’。”阅读教学中一切对话都应围绕文本进行,脱离了文本的对话,不是在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对话的对象是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教师和文本。而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上。但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等综合素质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文本解读的角度初探

  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必然也会有不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教师对文本解读角度的引领也关乎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我们解读文本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既讲求理解,也凸显建构;既着眼整体,也关注局部;既留意确定,也注重模糊;既突出多元,也重视一元。实验中,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种解读文本的角度与方法:

  1、揣摩文字、标点。于漪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边。”语文学科首先要回归本位,注重语言文字的品味与积累,体现出浓厚的“语文味儿”。从揣摩文字的角度解读文本,可以从文本或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如题眼、文眼等)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比如《陋室铭》中的“德馨”一词即文章文眼,《望岳》中的“望”字可统领全篇;可以从分析重要语句段的含义和作用入手解读文本,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即可涵盖全篇;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解读文本,如田乃娟老师在教授《乡愁》时,从复沓的修辞入手,解读余韵绵长的乡愁,感受一唱三叹的美韵,并从《诗经》中旁征博引,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美的殿堂;可以从标点符号的角度解读,如《孤独之旅》,阎丽教师就从分析文中的几个感叹句的含义与作用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见解独到;也可以从文章的句式特点或用词特点的角度分析,如葛敏老师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的时候,则引领学生从分析文中出现的成语的含义及作用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2、分析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解读文本的方法,适用于小说及记叙性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一般也寄寓作品的意义所在,师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塑造方法以及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文学价值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如刘丽教读《台阶》,就是从解读“父亲”入手,去体会一个农民的辛苦与坚韧、自尊与谦卑,从而体会作者平淡叙述下凄楚、辛酸与悲悯,以及落后的生产力下时代的深沉呼唤。

  3、聚焦核心事件。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也折射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故事结局的安排也寄寓作者的情感与希冀,作者对核心事件的构思与表述、凸现与暗示,无不意味深长。阅读教学就是要师生通过文字的媒介再现作品情景,并感受作者在叙述中情感的脉动,从而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如《羚羊木雕》中在对待已经送出的木雕的这件事上,不同人物持有不同态度,也正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物质与感情的不同处理方式,而结尾“我”的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的感叹,则浸润作者饱满的感情。

  4、解读文体写法。根据文体的结构模式、文体特征、写作手法去解读文本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师生交流,来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探究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发掘不同文体的主要写法。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同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分析写法的角度进行比较赏析。再如《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文章,都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可以从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角度进行解读。

  5、关注作者、背景。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握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首先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清楚,即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作者。任何一部有丰富而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特定人生、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脱离了那个特定的人生与社会背景,也就不会产生那样的作品。解读文本,就要“知人论世”,要联系作者的经历与时代背景,指领学生读懂文本的真实意蕴。只有弄明白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才能更深刻的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随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读者对作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如果脱离了作者被贬黄州的背景,我们便无从理解作品中所流露的落寞与旷达。而同样在被贬的人生逆境里,柳宗元在“小石潭”畔“凄神寒骨”,欧阳修在《醉翁亭》里与民同乐,范仲淹对着岳阳楼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我们知人论世的解读完文本后,相信,这些作品已经对人生百态作了最好的诠释,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智慧和启迪。

  6、探究审美价值。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点和价值来源于审美。审美价值是作品的其他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借助阅读的土壤,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达美。语文阅读教学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通过引导,让学生享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解读作品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表现力、感染力、影响力等角度探究文本的审美价值。例如牟宗英老师在讲授《伟大的悲剧》时,以该课文为主体,神话《夸父逐日》为辅,结合学生所读的其他悲剧作品,从“悲剧的美与力”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全新解读,整个课程设计深刻独到,别有创新。

  总之,文本解读是语文交际者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如何解读文本,体现了读者和教者的思考能力和设计水平。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上,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在解读文本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能力。通过对话动态交流,通过解读生成理解和能力,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心路的沟通、人生的解悟、生命的历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古诗文背诵技巧浅探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