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5-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此,结合自身教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他们学习的加、减、乘、除计算,看起来很简单、很容易,但计算方法比较抽象,真正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差,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法则却难以理解。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具或学具的启智作用和催化功能,通过有序的演示和学生操作,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演示。

  低年级的教材,非常重视从直观演示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将一些演示图由静变动演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直观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演示过程,动脑思考,引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三)”时,书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有4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插有3朵花。小萝卜说:“12朵花,每个花瓶里插3朵,插了4瓶。”小西红柿说:“12朵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3朵。”小萝卜和小西红柿说的是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分的过程不一样。而只看图的话,学生是体会不到两种平均分的不同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我先出示12朵花,告诉学生,我准备每个花瓶里插3朵,接着我拿出一个花瓶,让学生告诉我插几朵,一瓶插完后,再拿3朵插一瓶,直到手中的花插完,最后请学生告诉我插了几瓶。第二次,我同样拿出12朵花,告诉学生我准备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接着我问学生,应该准备几个花瓶,学生回答后,我开始插花,先每个瓶里插一朵,直到手中的花插完,最后请学生告诉我结果。之后,我就请学生根据刚才的插花过程和结果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经过演示,学生很自然地会发现,两次插花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从而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相同的,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操作。

  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9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所以,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抛花片,根据花片的正反面来得出“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有关算式。

  可以得出的算式是:4+6=10 6+4=10

  10-4=6 10-6=4。

  通过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也慢慢地从花片图中得出看一幅图可以列出4道相关的算式,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算式而抛一次花片,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数学语言的训练,推动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有限,往往在表述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用词要准确,如一“棵”树,一“朵”花,单位名称不能乱用。特别是在遇到人民币的有关单位时,学生会常常用“钱”作单位,我就经常提醒小朋友要看清原来题中用的是什么单位名称,不能乱用。其次,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图说图意,让他们用完整的句式、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表述要有条理,要连贯。

  三、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维。

  低年级小学生的独立性比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    下一篇: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