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07-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化: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从教师的竞争者转化为合作者和从学生的控制者转化为合作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化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关键词:挑战;教师;新课程改革;角色转化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不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小修小改,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一场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它是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其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他们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教师角色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历史上,教师这一角色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知识、有文化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从教师关系、师生关系来说,由教师的竞争者转化为合作者,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化为合作者;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化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一、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讲坛上的圣人”,是“先知先觉”之师,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最主要的知识传授者。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并且多数人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就越好。这种教学模式只重视了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学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得知识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授的过程,学生进行大量习题训练的过程。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分解知识,并有组织地呈现部分或整体知识;学生通过听讲、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只会把学生训练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他们在学习中成为“孤独的苦行僧、残酷的竞争者和沮丧的失败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简单、被动的接受,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获取信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好的教师不是仅仅将知识组织并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体系。这样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利于保持、再现和应用。过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经验体系,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基础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应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二、从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

  在传统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十分强调“严谨秩序”。“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绝对权威作用。“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应当是分班上课,每班应当有严格的课表和固定的学生成员”,“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绝对保证教师的领导作用”,即严格管理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虽然自20世纪初叶以来,以杜威和进步主义教育家为主的反对传统教育的教育家对这种强调教师绝对作用的教育理论和方式进行了抨击,但贯穿20世纪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流仍是班级授课制,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特征并未削弱。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认为:学生小,不懂事,他们需要教师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严格越好;服从管理的就是好学生,不服从管理的就是坏学生。教师这种“管得过宽,统得过死”的管理者角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应逐渐淡化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特征,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逐渐趋向低龄化。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教师应当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成为心理咨询师或治疗者,而是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理解和宽容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等。

  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相对应,由新课程改革所牵动的基础教育变革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这样,师生之间心理上的接受度会更大,更容易达到心灵的交融,体现真正的平等。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与合作;教师将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之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灵。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朋友,私人朋友完全受个人情感支配,而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是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不能为追求师生情感的和谐而与学生一团和气,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致对学生的错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

  三、从教师的竞争者转变为合作者和从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之间也尝试过集体合作,共同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他们之间的合作通常是很小范围内的合作,更多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教师之间互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或很少与教师合作。

  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活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新课程重视交流、合作,并且把教学过程视为多边互动的主体交流过程,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包括相互沟通、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等。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有些学校按工作业绩对教师实行聘任。部分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一点“小本事”视为“看家本领”,不肯与他人合作,担心与他人合作会失去竞争的优势。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会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积累新的优势。相反,如果像传统匠人那样,将自己的一点“小本事”视为“看家本领”,不肯与他人合作,不能与时俱进,肯定会失去优势,最终将被淘汰出局,失去在教育行业中生存的能力。

  新课程除了重视师师合作外,还特别强调师生合作的重要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较之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集数职于一身,占有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只能敲敲边鼓,充当配角或背景,甚至只是旁观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靠铺天盖地的作业来体现,教师也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不能自拔,不堪重负,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因此不可能当好“导演”与“演员”。新课程在重视教师“教”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主张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应当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前,教师面临着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使新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由教师的竞争者变为合作者,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合作者。

  四、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化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扮演了教书匠的角色。匠即匠人,他们是对无生命的“物”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组装和叠加的人,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重复。他们最关注的是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而教书匠式的教师则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教给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方法,很少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他们只教书,很少把教书的着眼点放在育人方面。他们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教书的套路以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周而复始、固定不变的“老簿子”,老死都不变的“老皇历”,一辈子都诵读的“经书”。他们的工作成了一种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教师的教书匠角色之所以能延续如此之久,主要是由于过去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靠“吃老本”度日。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教师一旦今日停止学习,明日就将停止教学。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要面向未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这些都向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很神圣的事,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参与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研究问题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不能完全套用正规科研的方法严格规范教师的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因此教师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学习、讨论、总结、实践,重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一方面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应使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化,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以供他人学习、借鉴。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实现了上述角色的转变,才能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自主预习的好处    下一篇:​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