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注重合作 巧设疑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7-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而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关系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去思考、交流、讨论。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准确、适度、灵活多变、有思考性,还要把握时机、方式灵活。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合作 讨论 问题

  “小组合作”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选择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去思考、理解、讨论。在问题的设计时,要做到准确、适度、灵活多变、有思考性,还要把握时机、方式灵活。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准确、适度

  “准确”就是有的放失;“适度”就是难易适度。教师选择的讨论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问题的设计量要适当,不宜太多,更不能散,要避免随意性。“因人施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书中哪句话概括了周总理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

  2、读课文,用不同记号分别划出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句子,并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体会,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这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理解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又是教学的难点。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当然,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概括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作风的次词,等学生答出(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集体概括)后,我顺势亮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直奔中心,通过读、画、圈等自主学习后,在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不同程度的学生会集思广益,在讨论交流的氛围和积极参与下小中见大,从文中字里行间的话语中由表及里,并通过联系实际,会深切理解总理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重点,又掌握了全文的难点,并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计,一般是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作的能力。难度大于个人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难度小于合作能力,可保障小组合作的成功。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造成了学生的恐惧心理,不能发挥自已的能力;若问题的的指向不明,学生就更摸不着头脑,也无法去讨论。但问题的设计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就会流于形式,不能使知识向纵深发展,小组成员的发散思维不能充分发挥,只有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作能力,问题的指向明确,才会激发出学生合作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过于简单的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如果我们让学生讨论“将是谁?相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等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场面虽然很热闹,每个学生都不假思索,似乎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成功感,但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这样的讨论是在浪费40分钟宝贵的时间,背离了讨论的意义。课堂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完成时,通过集体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思索,有思考性或讨论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独特的见解。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后,一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那“箭”明明是被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这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多么好的见解!在学生争论不休时,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可在这里设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他们一定会读得非常投入,通过读、思、议,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正确答案,真正领略文中人物形象。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广开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三、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

  老师提前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有预设答案,好的小组讨论,要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老师要会对原材料加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机会,把教材变学材。如教《最大的“书”》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在读课文时的发现,结果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书”的标点变了。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知,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重视标点的正确运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标点的运用,也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抓住这次质疑,大做文章,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查找类似现象,规定第二天交流。我猜想学生在课下翻阅资料时不一定找得到,于是,我做好了两手准备:找不到,我会再次表扬质疑的孩子,告诉其他的孩子,这么难发现的知识他都能发现,真了不起,相信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留心观察;找到了,正如我意,我会告诉孩子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真没想到,他们找到了许多句子,并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双引号里的规律。从此,孩子们观察得更仔细,也变得越发好问了。是的,良好的发问,不仅来自老师,也来源于学生,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它能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发起来,也能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参与的机会,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更充分。

  四、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多变、灵活

  心理学家认为智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把问题加以变化,“举一反三”,既善于发散,又善于收束,必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问题多起来,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我在教完以“春天”为主题这一单元课文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同伴展示你心中的春天?”并给了各小组宽松的交流氛围,他们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现。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竟能用古诗、歌曲、绘画、手工、习作等不同形式来展现,短短的5分钟交流时间,孩子们竟用他们自己的不同语言描绘出自己心中“多彩”的春天。又如,我在教“看电视好不好”口语交际一课时,面对孩子们的不同观点,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灵活的问题:你能用“理”来说服对方吗?并顺势将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分出一组,让他们充分查资料,开展了一场成功的辩论赛,使同学们不仅正确看待了看电视的利弊,还找到了合理看电视的方法。

  是的,让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激励、召唤和鼓舞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下一篇:让师生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