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08-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学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课堂教学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课堂教学被动状态,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只有紧紧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才能完成教育培养人的任务。

  1、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角色,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结论,不敢发表主见、质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性被消磨。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亲密的人际交往中,师生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荡而真诚。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自主学习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实现由“传授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做研究型教师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深入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把做研究型教师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学习、坚持研究,我们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以研究者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动向、新问题,深入地探索、思考,及时反思,稍有体会便及时捕捉,日积月累,成效自见。其中,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还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反思。这样自觉地把教学与科研和谐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始终充满创造的活力,就能研出成果,做出贡献,就能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成为教师与学者兼而有之的教育实践家。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如果不上课,就不能称为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实践证明,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质量必然会大有提高。

  3、由教学的整体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面向的对象是整体而不是全部,是局部而不是个体。我们的教师应当具备宽容之心,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非整体性的个体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也就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快慢,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发现、了解并研究不同学生间的差异,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生风格等,为每位同学量身制作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体化,做到因材施教。

  4、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即课堂上忠于课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讲解准确,但课后反思仍不乏遗憾,究其原因,一般都是教材处理不当,诸如衔接不紧凑、过渡不自然、方法太简单、知识太零乱、问题欠深度等等。

  新课改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尊重师生个性,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

  5、教学目标由一元型向多元型方向转变

  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过去的教学目标制定得单一、不全面,侧重点只是以知识、技术、技能为中心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考虑得不够。当今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经由原来的一元型向现代的多元型转变。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基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又有利于课堂实际操作的,最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

  6、教学观念固执保守向全面创新方向转变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课堂教学转变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专业才能决定着课堂教学转变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变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变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后的反思是实现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受过去50多年全国一个纲、一套教材、一种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广大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一定要克服固执保守思想,积极努力向创新方向转变。

  7、教学内容由重视知识、技术、技能传授向多样方向发展转变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还停滞不前,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世界。因此,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教材资源的开发,使教材内容向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同时改变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课本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不断超越教材内容,不仅只在量上扩充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将教材内容进一步延伸、修改,并注重再创造,让教师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超越教材内容的过程,其目的是用教材内容教,而不是只教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8、教学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来禁锢学生的活跃思维,用单一的知识来封杀学生的想象,是教学方法的落后。封闭型教学的弊端是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一言堂”,教学内容教条死板,讲课过程始终是从书本讲到书本,学生根本没有一点提问、讨论学习、互动学习、吸取其他知识内容的空间。这种课堂教学方法,第一,扼杀学生“我要学习”的主动性;第二,限制学生“我能学习”的独立性;第三,封杀学生独立认识世界方式的独立性;第四,替代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的体验性;第五,堵住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路。五个特征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特点,他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从全面的高度给予把握,领会精神实质,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当抱着积极态度来继承,对其不足,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过去的不一定是落后的,传统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创建高效课堂    下一篇:如何更好地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