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于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新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8-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积累,同时教师在指导中讲究艺术,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欲望,运用多元化的评改机制,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作文教学、积累、兴趣、交际的作文训练、评改多样化

  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可以概括为: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训练;重机械模仿,轻学生创新;重课堂作文,轻课外拓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统一教学模式,习作缺乏个性;学生说写脱节,习作丧失功能。于是作文不是作为提升学生素质品位语文实践活动,而成了师生双方的功利性活动。教师厌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几乎走向了死胡同。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点滴粗浅的认识。

  一、积累——为源头有活水来

  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作文收集写作材料是第一步。观察是学生从生活直接摄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在农村,可供学生观察的事物处处可见,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定期布置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对象,并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从一定的位置、一定的高度、一定的角度、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事物按观察顺序,有重点、有条理地写成观察日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时言之有序,层次清晰,有条理,有中心。

  1、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多渠道、多方面接触新鲜事物,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解决习作“源头”问题。教学工作中曾见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四年级下学期有个要求描写植物的习作,许多同学选中了花。受条件限制,学生没有欣赏、见识各种花卉的机会,纷纷叫苦不迭:“老师,梅花长什么样呀?”之后,发现了两个都写菊花的同学,但二人的习作质量相差甚远。一个同学是“菊冠梅戴”,而另一位同学的菊花写得“朵朵是道”。一追问,他俩均不曾观察过菊花,不同的是第二位同学习作时买了一罐菊花茶放在桌前细细“品尝”,才较好的完成了本次习作。事实证明,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习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2、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作文应以阅读为基础,充分发挥课本选文和课外书籍的借鉴作用,走读写结合的道路。

  二、指导——把金针镀与人

  唐代大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可以促使学生增强语感,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习作的方法。一是有课堂上通过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指导学生写景的作文可运用“总——分——总”的方法。二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阅读《小学生之友》及一些作文之类的书,学习同龄人作文的方法。甚至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背诵一些短篇佳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语汇,理解了写作技巧,掌握了文章结构,同时了解了语言的特点,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任何一篇优秀习作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即从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低年级的写话、习作教学,我们注重的是兴趣培养和句子的仿写,不在文章结构或写作技巧上作任何要求;中高年级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谋篇布局的的方法、开头结尾的技巧。另一方面也重视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如高年级在进行“人物模仿秀”这一习作教学指导时,发现有的学生胸中有“情”,但纸上却无情,作品显得干巴巴,这时教师及时提示学生如何从人物外貌、爱好等方面把文章写具体、生动,还进行人物细节描写的指导,一下子就让学生茅塞顿开了。

  三、训练——百花齐放春满园

  课堂作文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作文练习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练习写作,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

  一是写日记 。除了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外,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每天耳闻目睹所思所感写下来。篇幅可长可短,内容灵活不拘形式。只要有话可写就成日记。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是举行各种形式的班级征文活动 。把学生的作品在班上《作文之角》栏目展出,树立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三是让学生走上社会当小记者、小编辑,写一些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章到学校广播站发表。

  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中,激发了写作兴趣,培养了写作习惯。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空间,是素质教育实施创新工程的时代特征。

  四、评改——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师,最难教的莫过于教作文;对于学生,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最难”与“最怕”的问题呢?这也许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在积极探索、实践的问题吧,我也不例外。在作文教学中,我摸索着、实践着、总结着,觉得作文的评改是十分必要的,它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有多少老师包括我在内,曾经那么的忽略了它,认为这无关紧要,或者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使得自己的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下面,我就个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如何对待学生作文评改的心得与同行们共勉。

  ( 一)教师转变评改观念。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评改形式单一,学生未参与评改;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现象。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他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二)激发学生评改欲望。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最重要。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乐在其中。它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欲望:我经常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出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想一想“绿”还可以换哪些词,在这些词中,哪个词最恰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斟酌”的意义,并且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在推敲文字中作了很多次修改,最后才选用了“绿”,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细斟慢酌,从而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

  (三) 建立多元化评改机制。1、自评自改。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并给自己的习作作出评价,写上评语。在这个过程中,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通过推敲,考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等。2、互评互改。《课标》在“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学生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3、教师评改。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时,应坚持鼓励性原则。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内容乏味,空洞无物,语言表达太罗嗦,找不到好词好句,离优秀习作太遥远了……”这样的评语对一个习作者来说,打击太大了,会使该生失去习作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习作的“料”,只会对习作产生厌烦、害怕的情绪,那还指望他能进步吗?所以,作为教师,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善于发现闪光点,哪怕一个词的正确使用,都应予赞赏,对于不足要委婉指出,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我们才能欣喜的发现:学生的习作篇篇都是灵动的、富有个性的。 4、家长评改。家长评改是一个大胆的举措,有的认为这可有可无:因为家长哪有“闲情”啊!其实不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只要能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孩子的习作,更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写作的信心,再者,父母与子女更容易沟通、交流,更有利于习作的提高。作补充修改,互相评议,互相欣赏,共同进步。5、跟踪反馈。上述几种评改机制完成后,教师应作跟踪管理,检查学生是否对别人的评价作出应答——认真修改。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对待评语,没有细致品读,导致马虎修改,甚至不改。这样,就失去评语的意义,也就没有达到评该的目的。

  因此,我从作文评改入手,改变过去重写作不重评改的常规,采取多元化评改机制,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各个都去征服这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实在令人欣喜!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又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需要我们广大农村小学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引导学生联系农村广阔的生活,去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