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9-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通过与“学困生”的对话和研究,初步摸到了“学困生”如下三个心理特点。即:

  1.强烈的自尊心理。“学困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差些,但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

  当受到同龄学生的嘲笑打击后,他们可能会不再举手发言。我校一位同学在对话中这样说:“一次我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说了句‘分子就是分母的儿子’,课后有的同学不再呼我的名字,就叫我‘分母的儿子’。从此每当老师要我回答问题时,我就甘当‘哑巴’”。

  2.严重的自卑心理。“学困生”虽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因而同时伴着严重的自卑感。这可以从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在课内沉默寡言,请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情绪紧张,声音低沉,怕讲错;在课后少伙伴,像失群的孤雁;在生活中胆小谨慎,怕出事。产生这种心理的内部根源是背上了“天生笨”的思想包袱,因为自己成绩差,见了老师和同学矮三分,只能低着头走路。其外部根源是差生因成绩差,往往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内地位低。

  3.复杂的矛盾心理。“学困生”在主观上很想把功课学好,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又不肯花功夫,怕吃苦。这就是“学困生”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在:有的上课时不求甚解,不懂不问,作业遇到困难时,走捷径,图省力;有的表面上请同学帮助,实际上只要他人说个算式就满足了;有的干脆看人家的或抄人家的;有的留下来补课时,人是留下来了,但心早已飞到校外了。

  二、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我们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不仅与其本人的内在因素有关,而且主要的与教师的教育思想、班级的集体舆论等外部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增加感情投资。日本心理学家龙武久说过:“在促进儿童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绪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这就是说,人是需要理解,需要情感交换,需要温暖的。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这就应该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使他们乐意参加到师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去,在情感领域中追求效益,我们的做法是:

  在搀扶中,树立“学困生”的信心。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应及时而热情地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情感,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引导中,激励“学困生”前进。当“学困生”在发言中、计算中出了差错,教师应积极地加以诱导,帮助他们澄清湖涂概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激励“学困生”不断前进。

  在表扬中,提高“学困生”的地位。每当“学困生”在学习上或思想上取得了点滴进步,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逐步提高“学困生”在班内的地位,让他们抬起头走路。有个女同学在五年级时,被老师同学称为“懒婆娘”,她的数学成绩勉强以及格成绩升入六年级后,在新的环境中。经过老师的耐心启发诱导与热情关怀,思想上学习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数学毕业会考中竟跨入了一百分的行列。

  实践证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对课程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和爱好时,他就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环境气氛。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同样要使学习上的“学困生”得到较快的进步,除了老师的爱,还需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如三年级有个学生,母亲与父亲争吵后回了娘家,父亲承包了八亩水面的鱼塘,对孩子管得很少。因吃不到早饭,这个学生经常迟到或是干脆旷课,一度成了班内的“双困生”。本学期一开学,由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亲自登门访问,做好家长工作。在校内,由班主任老师做好全班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展“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讨论会。在议论中激发同学们的情感,扭转了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岐视心理。在解决迟到、旷课的具体问题上,班主任老师又把他领到自己家里,亲自教会他烧早饭的本领。同龄学生的动情与宽容,老师的真诚关怀与帮助,使这个学生回到了集体的怀抱,学业成绩回升到了中上水平。

  根据“学困生”心理特点,改进数学教学工作,核心是要“偏爱学困生”。爱是教育的基础,它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架起了相互信任的桥梁,学生越是信赖老师,就越容易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转化“学困生”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生爱上数学的探讨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