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若干思考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10-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是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程的发展而提出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一线教学中数字资源建设与实际应用,从建设和应用两个层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点,并结合近年来国家要求、本地区实际提出了若干建设与应用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融合进程愈加快速而深入。各级各类教育、各学科教学中都相继引入了信息技术,在不同程度上辅助、改造并支撑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中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的运用。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不但很早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而且还购置、自制了大量的教学辅助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效创设语文情境,实施探究教学;演示课文情景,弥补知识本源不足;模拟文章创作过程,培养学生逻辑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线教学组织者,认识到教学资源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实践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探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在时时反思:教学资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撑教学,满足教学需要?如何能保持资源不断更新以获得对教学的持续支撑、资源再生与应用环境的完善与更新,使其更加科学理性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三通两平台”中“优质资源班班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严格遵循学科特点和科学思维方法,遵循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按照“三原则”即辅助性原则、与教学大纲为统一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长期进行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融合实践探索,并重点关注数字资源的自制与应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教育教学信息化有了一定的认知,所谓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过程,其实质就是资源“制作”与“应用”的过程,“制作”的过程是采用各种已掌握的信息技术来制作满足教学需要的数字资源用于辅助教学。而“应用”的过程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融合”的过程。“制作”与“应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面对慕课、微课等新教学理念的强烈冲击,笔者愈发产生诸多困惑并引发思考:什么才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如何制作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如何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资源?如何实现资源“制作”与“应用”的完美统一?

  二、现存主要问题

  就资源制作与应用领域,许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一直进行着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制作和应用两个方面。首先在资源制作上存在以下问题点:一是资源制作技术千差万别;资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制作支撑平台不统一、运行环境不一致,导致无法共建共享;缺乏有效规划与组织,各自为战,导致无法共用;缺乏基本的制作规范。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一线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信息技术所绑架,脱离了最初的教学宗旨,对于为什么要引入信息技术,引入程度如何、什么样的数字资源才算得上优质资源、日常教育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资源等问题丧失了必要的思考。日常教学中所用的资源主要有三个来源,网络上泛在的数字资源、国家配发的各类资源以及自己制作的资源。前两种资源由于针对性不强,导致良莠不齐,有效率低,因此,使用起来很难得心应手,有的甚至还会弄巧成拙。通常由任课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的各类资源,反而适应了教育教学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优质数字资源首先是能满足自我教学需要的资源,也就是能有效地“为我所用”的资源才算得上优质资源,而非一定是名师制作的资源,所以优质资源具有相对性。

  二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制作的各类数字资源不具备通用性,导致使用范围狭窄;资源制作过程中过于追求技术性而忽略实用性;资源制作目的不明确,导致资源应用效果不明显等等问题也广泛存在。

  三是在资源制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文字化”、“过量化”、“杂乱化”及不可操作性等问题。

  而所谓的数字资源“应用”主要体现在“融合”过程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引入、应用数字资源,怎么引入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真正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为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而非融合不到位或融合过度,“融合”不当反而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一定的负担,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三、解决建议

  针对资源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供各具特色的优质资源是根本

  优质资源短缺及无法发挥作用是基层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优质资源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求有上佳的前期设计,又必须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科资源设计的教育性、科学性、交互性、操作性、艺术性等原则,抓住教学重点,坚持教学原则与学生认知规律,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出来。根据教学需要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优质资源建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确实是日常教学所必需,为此,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动用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各具特色的优质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针对上述基本现状需定期开展资源制作与应用特色培训,综合利用“国培”计划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培训,以解决资源短缺、资源制作不精、资源不适合本区域等问题。

  同时,还应该加强资源挖掘,把更多更好的现存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完善更新,可适当弥补数字资源短缺的不足。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要求,从优质资源的来源考虑,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区域性教学需要,主要以配发基础资源并配以教师自制特色资源的方式来解决,同时,加快探索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2.搭建泛在的教研学习环境是保障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提出“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按照这一要求,为保障各类优质数字资源有效应用,省级或者地区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尽快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条件较差的学校应构建校园网,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环境。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直接影响着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的区域性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快速应用,可以尝试性地创造泛在、强交互、重体验的教研和学习环境,配套提供各类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以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程。

  3.结合国家政策,探索融合新思路是目标

  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发展,按照国家提出的“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有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探索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基层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本地化的网络学习空间,不断探索融合新思路、新方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中学优质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应用    下一篇: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探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