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讨论式学习初探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10-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讨论式学习的意义

  讨论是指由多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学习,小组各成员围绕问题,通过讨论,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和探究学习不是在一个维度上的分类,讨论可以在许多学习中采用比如:问题讨论、考察调查、分组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等等。探究学习通常也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

  过去常使用的由教师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对话,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的谈话法也属于讨论式教学,但和这里说的讨论式学习不同,1.前者是师生双边活动;后者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强调学生自我教育。2.从教学内容上看,前者往往已经有结论;后者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3.从教学目的来看,前者以认知为目的,侧重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后者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方法、价值观,以促使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具有初步的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有将自己的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的意识。所有这些,讨论式学习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讨论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讨论的形式很多,有层层深入式讨论:针对一节课的中心任务,设计若干个子问题,每一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也有完整式讨论:学生掌握了相关问题的基础知识后,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式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或二者结合。但讨论学习的基本要素有:1.精心设计问题;2.学生全体参加讨论;3.教师的正确引导;4.升华的小结,反思和评价。

  三、讨论式学习的操作要点

  1.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保证讨论质量的前提

  精心设计讨论题,是讨论式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思考。从教学目的看,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对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问题是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向学生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发展。

  讨论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说问题可以分成三类: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学生讨论的问题最好是能引起几种回答。这种问题称为激发性问题,而评价性问题具有很好的激发性、启发性。评价性问题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的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一经提出就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上,必须通过联想、通过收集或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索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而且每个学生作出的结论可能与其他同学是不一样的。

  (2)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讨论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是知识的综合性,即问题能够关联或覆盖多个基础知识,不限于章节之内就事论事。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教学,将教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将讨论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要有思维性: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含有较大思维量的问题能兼顾掌握知识、深化观点、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第一,它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并从记忆的水平上升到理解应用的层次。第二,结论的作出需要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综合思维,从而培养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4)问题要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选择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得到提高的问题。太难了,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了积极性会放弃探究;太容易了,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般来说,讨论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的思维上拐一个弯,即至少要有难、易两个层次,同时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胜任。这样既能为学生的思维留有用武之地,又能扩大参与面,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2.落实各项准备是保证讨论质量的基础

  讨论的氛围与质量,同讨论前的准备关系极大。教师要细心指导学生作好准备。

  (1)明确问题: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了解解决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讨的主动性。可以在教室黑板上书写醒目的讨论题和学生的一些主要观点、论据。

  (2)补充资料:讨论是根据一些生活、实验现象等基本事实,运用基本观点、方法、规律进行分析,做出结论。为了拓展视野、深化认识,应补充一些资料,介绍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补充一些阅读材料等。如果是专题讨论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3.因势利导是提高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1)引导的原则:

  讨论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交流,在相互启发商讨中,自己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交流,并非放任自流的盲目探索,教师要将学生自发的认识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讨论中实现多向信息交流的纽带,是提高深化学生认识的桥梁。因势利导,作好引导是提高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在引导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鼓励性原则:称赞和鼓励对人类灵魂而言,就象植物需要阳光一样。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亲切热情的态度、肯定赞许的词语,对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以保持他们持久参与讨论的热情。

  平等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并以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和引导讨论。教师不对学生的发言作裁判性的评定,不以教师个人的看法作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要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都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的表达。

  启发性原则: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片面、肤浅甚至错误的观点。为了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对之加以引导。教师要以一位意见交换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发言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既不要做仲裁者也不要做真理的奉送者。

  (2)引导的方法

  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特点的点评,对学生观点的质疑问难,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讨论不断深入。一般来说在讨论中的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对每位学生发言的点评。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发言上,而不太善于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这并不是对学生发言的裁判,而是帮助学生获取、组织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碰撞,或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受主要发言人的影响或课本结论性论断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这时教师要简短地分析前一阶段的讨论。引导学生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促使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打破学生思考的局限。

  引导学生从现象深入本质。在讨论中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评价多停留在现象上,难以深入到现象的背后,探索本质的东西并进行概括。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本质,提高思维能力。

  纠正错误的认识。在讨论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出现某些观点的错误。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错误,通过进一步的讨论,走出误区。

  4.归纳、小结是认识升华的保证

  讨论是全班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学生各抒己见,再加上对某些错误观点的商讨,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因此在讨论结束前,需要有一个集体辐合思维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回顾,促进认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内化。

  小结是对学生观点进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思维成果。小结包括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心态、思维方法和认知结论。教师小结时,首先从心态方面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其次,是对认知结论的归纳。很重要的是结合讨论的实例,总结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讨论中某些争论不必做出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继续思考的余地。

  小结的方式,视时间和学生的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教师概括式总结,一种是学生参与式总结,即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小结。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一方面反思认识的偏差,吸取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论点,补充必要的论据。另一方面找出自己在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矫正的方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探讨    下一篇:谈谈研究性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