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原因及策略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10-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纠正,他们就会产生厌学、沉迷网络、早恋甚至犯罪等行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至关重要。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注重少年儿童人格和情感的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采取科学的干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心理健康少年儿童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中小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变更、父母离异、学习压力、留守儿童和教育方式。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趋于成熟,对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家庭教育方面,如果孩子处于严厉、专制的家庭,孩子就会对父母粗暴的态度产生反感、抵制的态度,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走向极端。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迁就,就会助长孩子的随意性,变得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粗暴对待他人。如果在一个家庭当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一个过分限制,一个有求必应,会养成孩子的两面性。另外,家庭不和睦和离异家庭也是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的重要因素。学习习惯方面,部分中小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性不高,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性格方面,有些学生面对考试情绪紧张,对分数过分担忧,焦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有些学生不合群、自卑和孤独,存在孤僻心理。有些学生胆怯、羞涩,面对熟人不好意思,面对生人不理睬。有些学生具有攻击性,面对别人不经意的碰撞,产生反击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不如早赚钱,这一错误思想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网络的出现,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逃课、辍学。

  面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剖析,应当积极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首先,学校应当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并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加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法增进师生感情。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考察学生言行,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家长上学不如出去赚钱的思想,学校应当做好学生和家长思想工作,及时纠正学生、家长错误观念。

  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战略性问题。但是,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而不断地对孩子实施压力,常常忽略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心理健康情况。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成绩优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天资比较聪明,学习成绩比较好,一直处于学校、家庭的关怀之中。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变得骄傲自大,爱听表扬话,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遇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一些学生把精力只放在学习上,心胸狭隘,学习上不愿意帮助别人,对超过自己的学生心存怨恨,具有极强的嫉妒心理。他们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因而对生活缺乏自理能力。更有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在学习上一直受到老师的关注与器重,对失败异常敏感,在面对考试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在面对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并且他们抗挫能力差,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一旦受到挫折就会陷入极度的情绪困境当中。

  因此,针对成绩优异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教会他们善于从周围人身上汲取营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教导他们谦和、礼让的行为准则,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对这一部分学生不只在成绩方面,在生活和做人方面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切记,家长和老师不能过分表扬这一类学生,以避免其养成过度骄傲的情绪。另外,教师应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热爱生活、欣赏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使他们对生活中的挫折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只有鲜花和掌声,他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要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否则难以适应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以上不同类型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外,学生的自主发展对于学生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自主发展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规律,具有可预测、可操作性。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对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至关重要。

  学生核心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自主发展是指: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自主发展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只有积极的自主发展,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拥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自主发展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并且,自主发展是一种可被评价和干预的心理品质。但是,由于自主发展的内涵比较抽象,实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冲击下,学校更关注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如何促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CarolS.Dweck曾经提出的心理定向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个体关于特质(认知等)是否可以被改变的基本认识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倾向。心理定向的概念与自主发展概念相呼应,均揭示了个体基于自身认识选择成就目标,然后根据成就目标付诸相应行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心理定向是个体自主发展的源动力。心理定向可分为固定型和积极型,固定型心理定向的学生认为特质不可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心理与行为倾向。他们一般认为特质水平高的人,例如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而最终表现为他们不愿意尝试具有挑战性、需要大量努力又可能失败的任务。相反,积极型心理定向的学生相信特质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倾向于在失败中学习、进步,愈挫愈勇。长此以往,固定型心理定向的学生会止步不前,而积极型心理定向的学生则不断的学习新的事物。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的心理定向类型。

  通过对心理定向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定向在人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均可以发生改变。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生活环境为学校和家庭,那么学校和家庭会对学生的心理定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待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会深刻影响孩子的心理定向。一种父母是:假如孩子成功了,父母表扬孩子的天赋。假如孩子失败了,父母给予孩子失望的情绪。另一种父母是:不过分看重结果,更加关注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帮助孩子寻找各种方法以完成任务。久而久之,父母会对孩子的心理定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的,如果一个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只指出学生缺点而不给学生提出改进策略。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心理距离感。但是,如果老师能看到学生的努力,在加以肯定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那么学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家庭和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培养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型心理定向。

  学校应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对于有教育问题的家庭,想办法帮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并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最后,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以保证教师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积极型心理引导,从而使学生实现积极、良性自主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下一篇:论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