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古代诗歌探究性鉴赏题解答技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10-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命题规律]

  高考每年约五分之一的试卷涉及“高考古诗探究性鉴赏题”这一考点,赋分3~5分,题型均为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上。近几年“高考古诗探究性鉴赏题”设题方式主要有:“对这首诗歌,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谈谈理由”“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请从某个角度(或就某种关系谈谈对本诗歌的认识(理解)”……

  [技法揭示]

  古代诗歌探究性鉴赏评价是基于诗歌的一种探究,可以依托文本从不同角度发掘诗歌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还可以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有:探究局部问题,探究诗歌整体,探究人文意蕴。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鲜明表达观点;第二步,结合文本诠释;第三步,总结呼应观点。

  [技法剖析]

  题型一:探究局部问题

  对古代诗歌的局部内容或问题进行多元解读。目的是引领考生领悟、思考并汲取民族智慧,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改火:指年度的更替。筠:竹。

  [问题呈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要先表明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说,最后揭示诗句含意或表达作用。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

  [答案示例]示例一: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示例二: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鹊桥仙

  陸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蒙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问题呈现]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诗歌用典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作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做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答案示例]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下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题型二:探究诗歌整体

  对古代诗歌的整体内容或问题进行深入发掘。目的是引领考生领悟、思考并汲取民族智慧,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例3: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殿前欢??酒兴

  卢挚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山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注]宋代安定郡王用黄柑酿酒,名为“洞庭春色”。

  [问题呈现]对于山翁之“醉”,有人认为醉于酒,有人认为醉于春色。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此曲借山翁故事,写饮酒游春的豪兴,山翁实是自指。前三句写把酒在手,未饮已先被春色陶醉。接着写饮酒赏春,此时酒退居到第二位,鼓涨豪兴的首先是青山妩媚,座座青峰成了一个个的描写对象。归来途中,虽微有醉意,却一点也不疲倦,步履轻快,仿佛如列子御风而行,飘然欲仙。

  [答案示例]认为醉于春色:此曲着力描写春色,春花烂漫,酒葫芦顺便挂上花梢;一葫芦酒喝干,兴致依然不减,那连绵不断的青山做了“我”的朋友,把“我”迎送。诗人沉醉于满眼春色,徜徉在浓浓的春意中,走入了“无我”的境界。认为醉于酒:开首“酒杯浓”一句,给全曲笼罩了一层浓浓的醉意。“一葫芦酒压花梢重”,借花枝压弯,寓酒以重量;“葫芦干,兴不穷”,可见饮酒之酣。“一带青山送”,是山翁醉眼所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是山翁酣酒后的感受。(若答既醉于酒,亦醉于春色亦可)

  例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问题呈现]这两首诗都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也有人称之为“矛盾逆折”。宋代之前,用反常之笔描写人物心理已有了成功的尝试。如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写长期客居异地、与家中断绝联系之人在行近故乡时的矛盾心理状态;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表现生活拮据的卖炭翁的复杂心境。《示三子》以诗人对妻子与儿女们真挚深切的爱贯穿全诗,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由诗人与亲人会面前的心境写到会面后的心境,层层推进,使诗情越旋越深,较之正面叙写别一番韵味。

  [答案示例]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后一首,前两句即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题型三:探究文化意蕴

  对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进行延伸解读。鉴赏古代诗歌,要了解诗词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注意诗词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文化意蕴是指蕴藏在文化形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中的社会内涵和审美趣味,如民族精神、历史意识、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原则等。

  例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小单于》:乐曲名。

  [问题呈现]“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他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有观点,有阐发与分析,语言要通顺。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含意主要有以下几种: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月是美的象征。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答案示例]示例一:“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分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含意,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示例二:“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呈现]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题,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中既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怨愤之情。但综观全诗,诗人最想表达的还是一种老当益壮、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的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从“落日心犹壮,秋風病欲疏”这句中看出。诗人漂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怨愤之情”可从“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句看出。虽然诗人在这里暗含一种怨愤的语气,但诗人发出“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疑问,是用了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自己到老不衰、顽强不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技巧    下一篇:修辞手法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