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亲爱的老师们,今天也说不上是什么讲座,更想借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互动,围绕语感的培养真正探讨一些问题,所以请各位老师放松心情,参与到互动中来。

  一、语感是什么?

  语感: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

  ——《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能明确感受到,这个概念是借助一个核心词“词语”来建构起来的,足见“词语”与“语感”二者关系的重要。

  网络上有更通俗的解释: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语文课程标准》上关于“语文素养”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此处可以知道: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语感差往往表现为,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都不强,直接导致不能对看到的文字材料迅速地作出反应。可以这么说,缺乏语感的孩子,语文是学不好的。因此语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么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培养语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呢?当然,一个孩子语感的建立,受诸多因素的决定,我这里重点围绕“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谈。

  二、现场调研,感受词感的重要

  1.玩游戏,统计数据。

  先来玩一个快闪游戏,集中注意力看两秒,把看到的写在纸上。准备好了吗?开始——温馨提醒:就是想通过轻松的游戏做一个真实的调研,不做记名,所以真诚地请各位老师写的时候不要互相观看哦!

  老师们,开了个玩笑啊,温馨提醒看懂了吧,下面可要真开始啦,咚咚咚……①“英特纳雄耐尔” 按组往前传,放在第一个老师手里。②“国际共产主义理想”

  每排第一名老师统计收到总数和写对数据,算出正确率当场汇报。“英特纳雄耐尔”“国际共产主义理想”

  2.对比调研背后原因

  先请老师分析可能阻碍快速准确记忆“英特纳雄耐尔”的因素:记忆力不太好、不了解内容、词组太长

  再请写对的老师分享快速记忆的窍门:化作词语 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又要快速准确记忆,这真的是一个好方法。

  三请老师分析“国际共产主义理想”准确率相对高的因素:熟悉内容、方便化作词语

  3.假想学生情况调研

  猜一猜,这组游戏放在二三年级学生中来做调研,正确率和老师的相比会一样吗?我们可以把写变成口头说。哪一组区别会更大一些? ——“国际共产主义理想”

  分析导致的因素:不熟悉内容、不方便适当地化作词语

  总结:大家谈到的这些里面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化作词语这样更有助于短时间内读通、记住。尤其是在根本就不理解的情况下,更是方便快速机械记忆的一个捷径。

  4.对比朗读,现场调研

  现场请老师读“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放一段视频(音频)

  对比中,大家觉得学生读的最大问题在哪里?——唱读、拖读。

  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唱读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对,学生读的时候,虽然也是有标点停顿的,但他们几乎没有词间停顿,他们都是以字为单位停顿的,这一点完全违背了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的。我们知道,在汉语中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唱读,根本问题就是语感不强,读书时不能迅速判断出谁和谁是一个词,因此只要读书就一层不变地读下来,就成了唱了呗。这样的朗读表达怎会清楚,听来怎会清楚?而语感好的人朗读的时候,无论语速快与慢,都是以词为单位处理停顿的,听起来清楚明白,便于理解使表达的效果更佳。像刚才那位老师读的就是。

  综上所述,无论是阅读、朗读还是与人交流,语感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处理好“词间停顿”对于语感的培养来说太重要了。换句话说,就是“语感的培养要从词感开始”。

  现在再来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感”概念的界定时,就能发现是以“词语”为核心词来界定的。

  那么,词感又从何处着手进行培养呢?

  《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建议在——

  三、识字教学中培养词感

  工作中大家都会及早培养孩子预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会布置学生预习时“在课文中圈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这里建议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识字教学源头,把“圈出要学习的生字”变为“圈出生字所在的词语”,从一开始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词感”。孩子们的词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是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得来的,准确来说呢,主要是小学,并集中在小学低段。小学低段的孩子圈词,多数孩子是从个人原生态认知习惯出发的,有的习惯让生字和后面的字组成词,有的习惯让生字和前面的字组成词。

  看这句话“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其中红色标记的是本课要求会认的两个生字,细心的老师来分享一下,你见过学生怎样圈词。对,习惯和后面字组词的会圈出“巴好”、“把伞”,习惯和前面字组词的会圈出“尾巴”、“一把”。也许你的学生这句话里并没有人圈错,但同类的错误却经常有出现,令你啼笑皆非。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圈词的准确率。这里是我校语文团队长期研究总结的口诀:“前连后连读后再圈”,就是先和前边的字连起来读一读,再和后面的字连起来读一读,哪个是我们生活中常说常听到的,就把哪个圈起来,它就是一个词。这个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方便记忆,操作有效。因为这个方法很好链接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积累经验,让学习不仅变得有效,同时也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而且,对比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有了这样的深度学习,孩子圈词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的,长期坚持下来,词感就有了,语感自然也就强了。如果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块做得不够,即使将来孩子成了才,语感能力也是永远的缺失。

  大家先来看两段话:上一次的补助没能给大家及时发放,大家放心,这个钱已经到位,保证会给大家一次性补助。张誉严图片 这两段话你觉得最有可能在哪闹出“语感笑话”?性补助的笑话,是从中国教育学会小语理事长崔峦老师那听来的,一位省部级干部在一次单位全体会上的讲话:当时下边的人听了想笑也不敢笑,那个憋呀。一个高级干部,无论是学历、智商、能力都一定不是问题,那当众闹出笑话的问题在哪呢?对,语感差!性学习的笑话,是刚刚发生在我们班课堂上的一个小男生的,这个男生的语感天生差。追根溯源,小学语文老师难脱其咎,我们没有给予这样的孩子应有的帮助。因为,多年工作发现学生在语感问题上,天分差异很大,尤其是低年级。而语文课上教的专业知识,参加工作后,相当一部分都用不上,但语感,无论你干什么,都是作为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这也是我校语文组多年搞着这研究的初衷。

  2016年9月,我们如期拿到了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书,我们围绕“语感”问题,一起开始逐页阅读,再和老教材对比着读,以求解读统编教材在这一问题上的编写思想,还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发现了,新教材在词感培养方面的编写理念很有特点:

  统编一上教材在第一单元的识字单元穿插分布的训练点全是字词,两个拼音单元,每课都安排了一块词语教学(拍照片),而老教材上从拼音教学中的ai ei ui一课,就把词语教学板块变为了句子教学,后面就频繁出现句子的训练点了。

  统编教材是从第四单元《四季》课后练习题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句子的训练点。由此可见,新教材对“词”的学习积累、对培养词感的重视度很高。“一次性/补助”之类的笑话,都是词间停顿出现了问题,因为三字词是低年级孩子积累较少,较难圈对的。

  因此,统编教材下的识字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主动扩词,在大量的词境中学习识字,加强词感训练;预习时的圈生字环节,一定要求学生,圈出生字所在的词,尤其鼓励看谁能圈出几个三字词,这样从源头上建立正确的词感。

  我们对“语感培养要从词感开始”的认识,从2016年姗姗来迟的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再一次得到了印证。我们来看,这是新旧一上教参对朗读提出的指导建议对比(教参 p14.19p33 P110、122.p138新旧教参关于“朗读指导”的表述对照)

  四、在统编教材朗读序列教学中培养语感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我们先来看《教师用书》上新老教材关于朗读要求的编写体例的对比,ppt说。

  再来看教材,新老教材的每课的课后习题一几乎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新教材在提出要求的同时,给出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而且随着年段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可以说统编教科书上关于朗读要求的表述:有目标要求、有方法策略。两年多来,我们坚持把一至三年级统编教科书上有关朗读的训练点全部抽出来,进行了梳理归纳,整理出了一套有关朗读的序列,既是目标要求又是方法策略。分享给大家来看看。在统编教材中是怎样提出朗读要求的同时,也给出了指导的方法。

  新教材中的朗读序列

  下面的分类是按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①黑色为直接沿用老教材②蓝色有改变使用频率较高③红色新教材新方法

  1.“一”的变调 儿话、轻声;词语连读、不唱读

  一上:p55p138

  一字变调指导

  普通话中常见的变调现象有:一字变调、叠词变调、三声变调等,统编教材在一上第一篇课文《秋天》就提出了:读好“一”字的不同读音,如何来展开教学呢?我想这是第一次出现,我建议我们的老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是不是可以分几个步骤来进行“一”字变调的专项练习。我设计了这么几步。第一步,教师范读、带读课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知不同的读音;第二步,将课文中带有“一”字的词语分类出示,教师范读、带读;“一片一片”“一群”“一会儿”第三,引导学生发现三类词语中“一”字的读音是不同的,他的小脑袋肯定产生了问题,为什么不同呀?老师可以借助词语前后的关系指点变调的规律。这儿重在让学生感受读音的变化,至于变调的规律就不要求学生去掌握;第四步,明白了原因,再来熟读这些词,让学生在语境中说准音;第五步,可以适当拓展,在前面找一找,前面学过的识字课文,拼音儿歌,里面带有“一”字的词句,同桌互相练读;第六步,我们不是学了这一课,教过一次就完了。接着往下学的时候,比如说当学到第七课《大小多少》。大家知道这是一篇量词歌,都是数量词,每一句中间都带有“一”,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它再进行一次“一”字不同读音的集中训练。建议老师把这些数量词做成词语卡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分类出示,分类带读、范读,让学生在多读中加以巩固。读多了,形成的就是语感。

  2.抓住关键词句点拨、引导朗读(新老教材对比《小小的船》)

  一上:P57.p69.p99

  一下:p20.p31.p50.p72.p77.p105

  二上:p4.p7.p12.p30.p40.p48.p63.p68.p88.p92.p105.p109

  二下:p8.p12.p53.p59.p68.p99.p104.p113

  三上:p6.p18.p25.p65.p83.p93.p96.p99.p100.p105

  3.不同句式的朗读语气

  一上:p83(问)

  一下:p5(问).p20(感叹句).p78

  二上:p59.p66.p81

  二下:p5.p18

  4.认识句子、读好停顿,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指导朗读(有明显的针对性)

  一上:P86《青蛙写诗》、p88.《雨点儿》p95.p97.p105.p107

  一下:p23.p25.p34.p108.p112

  二上:p7.p30.p35.p37.p63.p66.p75.p78.p99

  二下:pp5.p59.p75.p78.p80

  三上:p78.p80

  5.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一上:P88.

  一下:p31.p76.p105

  二上:p4.p59.p63.p88.p102

  二下:p8.p50.p55.p62.p66

  三上:p30.36.107

  6.读好长句子

  一下:P47ppt.p50

  三上:p83

  7.从表达意图训练朗读

  二下:p13(老教材在中高年级出现在“趣味语文”)

  1.读好长句子

  指导学生读长句子,老师经常会做一个工作,就是在长句子需要停顿之处划上斜线。一年级的孩子只是看到了斜线机械地停一下,但他不明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与逗号、句号停顿的区别,所以他读不出长句子中间的停顿要似断非断、语流一贯的这种感觉来。再比如,我们指导学生读问句,有的老师就会告诉学生读问句语气要往上扬,有的老师还要再画一个上扬符号,一个箭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明白吗?不明白,他不明白怎么读才是语气往上扬,怎么读才是问句的语气。所以我们说低年级的朗读不能靠理性的分析,着重还是要靠具体的感受。老师可以采用教师的范读、带读、加手势读让学生来直观感受、模仿。为了便于学生模仿,首先老师一定要放开,完全可以夸张地来表现,语气语调夸张、手势夸张、表情夸张。还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比的读,让孩子在比较当中来感受,谁读出了问句的语气,然后大家模仿着来读。

  8.边读边想象画面(所有诗歌)

  二下:P18.p24.p38.p44.p113

  三上:p4.p6.p67.p86.p89.p90.p96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下:p24(老教材是在二上第20课《纸船和风筝》)

  三上:p15.p20.p78.p83

  10.怎样能读好句子呢?(让学生自己交流朗读体会)

  三上:P11

  我们把新教材上有关朗读的要求这样一归类整理,大家就能直观发现,新教材对学生朗读的要求很明确、很细化,梯度明显、螺旋上升,方法也灵活多样,分出的这十类就是十种朗读指导方法。而且,到哪个年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朗读要求,要开始使用哪种方法、适合使用哪些方法,哪些方法是随着年级增高,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都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就搞了一个专题研究:朗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这个专题研究对提升老师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是很见效的,过程中老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朗读指导经验,对培养学生语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读好儿话

  统编一、二年级教材中需要儿话的读音,都用拼音明确标注出来,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准确发出儿化音,也避免了老教材带来的许多争议。由于老教材没有明确的儿化注音,一旦遇到不好把握的地方,老师们就无从找到权威依据,比如《荷叶圆圆》中“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教过或听过这一课的老师都知道,大家有读儿化的也有不读的,很难统一。新教材就不会,从注音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这里不读儿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多文本阅读教学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