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非常必要又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新形势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突出以下几点: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数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极有吸引力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数学与现实世界、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全面联系的分析问题极有帮助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想法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尔斯特姆所说:创造性受到鼓励培养时,它就生长和扩充。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时,行为的动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教师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7厘米,宽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后,要求学生自己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果出现了以下不同的算法:(1)7×2+6×2,(2)(7+6)×2,(3)7+6+7+6。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学生就能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创新思维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支持下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问,巧妙构思,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在参与探知的过程中体会创造性思维的快乐。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测出5角硬币、1元硬币、5元硬币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硬币的周长时教师提出:“求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这种方法吗?”迫使学生另辟蹊径。当学生想到花坛不能滚动,又想出“绳测”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次设疑,将一块学生的橡皮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上面的方法吗?能不能想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然后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在教师的充分肯定中,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既学会了学习,又长了知识、长了智慧,产生了创造性的见解。

  四、在动手操作中展开创新实践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在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应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则比提出问题有更要的意义。它能直接发掘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以后,让学生用圆规画出几种美丽的图案,根据圆的特点用纸板做圆筒或小货车等。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议一议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学生检验并应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力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与策略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