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农村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习惯的养成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教与学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指导下,探索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变革和环境构建,既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习惯;学习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化”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校园和智慧空间等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师生学习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引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因此,传统教学亟需结合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社交网络等技术,营造真实的情境,把知识放回其诞生的情境中,把问题藏在工作现场中,促使学生应用认知工具,寻找和确立问题,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当下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

  一、学习的情境依赖性

  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依赖于特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对教学的重建就是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强调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问题通常来源于他们对情境中事物的好奇,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已有经验与情境产生冲突的时候,学习情境应该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场所固定,面对兴趣多样的学生,授课的时间局限于课堂,在很多方面难以达到情境学习的要求。信息技术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手段,社交网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们超越课堂的藩蓠,将视野从狭窄的教室转移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例如,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教育技术,可以再造某些学科存在的但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的、危险性较强的或者成本较高难以构建的现实场景,能够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整合为趣味性和交互性高度结合的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或增强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情境,如生态环境教学、化工实训教学、驾驶技能训练等,可以在避免伤害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情境性是知识的特点之一,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就能将在其中得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信息技术开启“倾听”之门

  1).Flash动画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认真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如果教师课堂上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那么学生听的兴趣提高,听的效果还会差到哪呢?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中,我用白板的图形拖拽功能组装了一个图形机器人,然后我又运用Flash的功能手段赋予了机器人动画功能,在开始授课时,播放动画,机器人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孩子眼前,先咯吱咯吱地摆摆头,招招手,再和同学们热情地打声招呼,这样一来马上抓住了学生兴趣。大家热情高涨地进入到热烈的讨论中,机器人的头是正方形,胳膊是两个长方形,还有天线也是长方形的,大家再相互倾听同学们的交流,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思维得以激发,有了更多交流和思考火花,收获了更高效的课堂。

  2).巧用白板的数学工具,化抽象为直观

  电子白板中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这里有电子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圆规等数学工具,能够使几何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在教学中“做三角形的高”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特别不好观察理解。而使用了电子白板学生可以使用白板笔轻松操作,旋转三角板,对齐直角边与底,沿另一条直角边画高,把难以展示的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学生观察得更加清楚仔细。白板中还提供电子量角器量角,电子圆规画圆等等,学生喜欢这种有趣活泼的直观操作,能主动参与,边操作实践边交流操作过程,印象深刻。

  3).使用白板聚光灯,专注观察,引领倾听

  观察是倾听的起始,是交流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概括。根据教学的要求,在《平移和旋转》知识点的学习中,我采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学生更加专注于某一种物体运动方式的观察、交流和分析。先出现大风车在屏幕上不停地转动,依次出现平开门反复开关,电梯的垂直运动,旋转门不停的旋转等等运动的物体,学生一下子就分清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要素,把物体运动的方式从主到次,从部分到整体,从表面到本质,展开细致地交流,学生通过反复倾听、分析,使观察和倾听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2.信息技术拓宽“思考”之路

  1).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情境,让思考更有形、有效

  丰富的网络平台,给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成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者,引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图形的密铺》一课的导入环节,我使用了一个网上焰火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正五边形的密铺游戏,只有同种颜色的正五边形彼此不留缝隙,密密地铺在一起形成密铺,游戏才能得分。我找不同学生先来玩游戏,在学生有丰富的游戏体验后,我让学生交流游戏胜利的秘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所有的正五边形必须不留缝隙才能得分。”“还要同种颜色彼此紧密地铺成一片。”“中间有间隔的图形是不会消失,不能得分的。”等等,这些交流都在反映着密铺的定义。此时展开教学,学生带着游戏中的親身感受,再来看密铺的数学知识,学习得轻松自如,大家在相互交流时碰撞着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2).电子白板抓屏工具,让思考更加高效

  传统的数学讲评课复习课,呆板而又枯燥,学生在数学讲评课上根本提不起兴趣,而想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参与积极性,电子白板抓屏功能帮我们解决了讲评课枯燥无趣的问题。利用抓屏工具截取了优课系统中的电子书一页或者单元测评试卷,然后在电子白板中清晰呈现,教师可以任意放大缩小,批注讲解,使用屏幕漫游动能,让每一道练习题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不论是学生讲解、学生交流、学生操作、总结知识都可以轻易完成,这样不但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种传统的发散思维的方法更是使用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去思考、猜测、实验、推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

  3).屏幕录制器功能,促进空间想象力,延伸思考深度

  电子白板拥有屏幕录制器功能,按下屏幕录制器的录制按钮,就可以录制屏幕上的所有操作过程,制作成一段段精巧的小微视频。我经常针对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把一节课最精华的内容提炼出来,制作成课堂版微视频,这种微视频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感到又熟悉又亲切,上传到班级共享网络平台后,可以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复习。例如:每一数学单元最后的复习课,我都会在白板上归纳出本单元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同时也会使用屏幕录制器对思维导图形成的过程进行录制,形成单元复习的小微视频。我在网上构建学生需要的课堂微课资源中心,将这些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导图微视频放在班级的“微课超市”上,向学生开放,同学们再次观看的过程中,回忆了思考的内容,存储了思考的过程,延伸了思考的深度。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构建原则

  1.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随着脑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学习的研究从实验比较到教学实践,最后发展到了“情境学习的教学应用”。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无情境可言的,知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的“本质”,但由于忽视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得学习结果难以迁移到真实情境中,忽略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使用情境推断能力的培养。所谓的真实情境,并不一定指真正的物理情境,而是强调情境与学生的真实好奇相关联,要与学生现有的经验相联系。“去情境”的教学简单、抽象,易于把握知识的关键特征;“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复杂、具体,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情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是能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素材和活动都可以作为情境出现。情境既可以是基于学校的、课堂的,也可以是基于社会的、生活的;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例如在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自然、社会认知场景,观察学生在模拟的山川人文体验过程中,人生阅历、历史文化认知是否发生改变;在交通运输类专业中采用增强现实技术建立虚与实相结合的工作场景,探索消除明确线索和提示的复杂工作场景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确立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和作用。当然在设计学习过程时,不但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虚拟情境”与“物理情境”之间的转换,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自然迁移与深化。教学中要重视真实情境及学生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及经验开始,指向学生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

  2.构建“有援”的情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效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并非意味着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活动都是有效的,如果缺乏指导,学生可能会因为挫折过多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也可能因错误信息的干扰而偏离预定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有网络支持的探究活动中,如果任由学生在互联网中搜寻信息,会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随着技术的进步,系统对环境感知能力不断增强,不但能辨别使用者身份,实时感知用户的位置、使用工具等真实情境信息,同时也能搜集分析人类感官无法感受到的信息,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场景和学习状态从系统中发送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能在恰当的场景中进行学习,“有援”正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环境区别所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自适应的学习情境能给以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个性化资源、问题启发和同伴互助,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及时介入,实施恰当、有效的指导,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指导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例如教授《地方景点导游》中“江南名园——寄畅园”,可以根据园林艺术的视觉和多维特征,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真实还原知鱼槛、凤谷行窝、秉礼堂、八音润、嘉树堂等景点,以沉浸式的漫游体验、角色扮演和闯关游戏等方式开展活动探究,从建筑、取名和典故等方面感受和理解江南园林的空间转换、人文底蕴和审美意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达成从看景、讲景到赏景、品意的能力提升。

  3.营造“共同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随着分工的日趋细化,单打独斗进行研究和创造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发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配合以及人和机器的充分协作,才有可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个学生学习基础与风格都有差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科学进步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选择。在有技术支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共同体不仅仅是同一个班级的师生,专业相近的教师可以组成教师共同体,相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组成学生共同体。例如在網络安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校内攻防对抗赛的方式,利用QQ、微信、“蓝墨云”和“雨课堂”等平台抛出问题,借助于平台的互动功能,打破班级限制,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教师根据各组对抗状态适时加入,围绕安全问题、前沿技术和热点素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思考。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分析与辩解中学会接纳和互助,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技术的支持使学生与专家、老师和同学组成的各个共同体之间的讨论变得十分容易,在迅速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也能迁移别人学习经验和方法,从而加强知识理解的质量与深度。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知识的更新,生活及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已经很少是单纯的学科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资料、技术手段的积累和更新,将学生背景经验及思考成果适时外化,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下一篇:如何激发小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