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点击次数:
来源910 w.Net

  众所周知,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由于父母的娇宠姑息、百般迁就、过分溺爱致使其子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攻击、抗拒、过度愤怒等异常情绪;缺少爱的孩子,便产生焦虑、恐惧、冷漠、自卑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便会成为心理障碍。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必须了解的。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我们才必须刻不容缓去教育他们,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的情绪,促进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谐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下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首要条件。师生之间的和谐,爱是核心。其次是合作,即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师生应是互动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和引路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心理辅导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而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的重要表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的设计者。接纳——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关心——使学生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活动的动力;专注——专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杜绝“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方式;信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相信他们的可塑性。

  三、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音乐欣赏课中渗透

  教师要努力营造好音乐欣赏氛围。如富有艺术特色的教室;课前的精心备课、精美的课件;心理的和谐;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这些都能起到心理协调的作用。

  2、歌唱教学中渗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及情绪,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每首歌,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

  3、在唱游教学中寓音乐教学于游戏中。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唱游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龟兔赛跑”、“小白兔乖乖”、“到同学家”、“小鹿”等音乐游戏或歌表演,启发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如何与同学合作、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4、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既激发了学生音乐兴趣,又增强了自信,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塑造跨世纪栋梁之材而努力奋斗。让音乐溢满学生心扉!

来源910 w.Net
初中教师网 ,专业的人教版初中教学资源网!
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