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点击次数:
来源910 w.Net

  摘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写作提高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集聚的时代,更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挑战未来。但目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阅读教学要良性发展,为优质的教学提供服务;能力培养不断挖掘,多种形式结合,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依靠教师、教科书、教师讲、学生听、练来完成。新的教学模式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学生的负担减轻,多方面获取知识,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

  偏远山区;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学资源。

  正文

  何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阅读能提高人的品德、知识。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能力的提高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感受生活情操、体验情感、发展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启蒙、基石。从近几年偏远山区的办学条件看,课外阅读不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现在、有80%的学校都有图书室,都可供学生借阅,但在阅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例如在阅读《珍珠鸟》一课时,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场景、人与自然的和谐、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同时与教师的范读相结合,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还有必须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而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精读法、略读法、写笔记法、默读法等等。而我在教学中、始终以写笔记法为主,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3、创设阅读的条件

  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有大量可供阅读的书籍和时间。书籍来源于何处——图书室,既然有了图书室,不是徒有虚名,我们就要利用资源,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学校办简单的借书证,可让学生带会去阅读。

  4、学生质疑的阅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忘,思而不学则怠。①”只知道阅读,不知道思考,就不会有新的知识、更高的要求。何为质疑呢?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

  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例如:在阅读《金奖章》一课时,学生读到题目,提出质疑,金奖章是谁的;获得金奖章的条件是什么;金奖章是不是最高的奖项等等。

  二、课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主,紧围绕大纲进行的教学。常见的课内阅读从五方面入手:分别是字、词、句、短、章。以下一次说明。

  ①、出自《论语》

  1、字:课文中的生字、重点字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划出课文中的生字、重点的字,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的音、形、义。在教学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示儿》时,让学生理解当时大诗人陆游在写作是的情景,他在诗中写到: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他悲哀的是在他生前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在他刚写完的时候就已经逝世了。从中就可以理解到“但”就是“只”的意思。

  2、词:课文中的关键词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要着眼于段,段的理解从何而来,源于文中的重点词。在教学s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21课《刘胡兰》一课时,文中写到“刘胡兰像钢铁铸成的,一点也不动摇。”关键就要理解人怎么会像钢铁,主要掌握“铸成”、“动摇”。从中可理解到刘胡兰遭受敌人的毒打,自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句中的“钢铁铸成”、“动摇”说明刘胡兰英勇不屈,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的无比忠诚。

  3、句: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

  很多段落都有较明显的中心句,让学生先找出中心句,明白段落的意思,减轻学生阅读的畏惧,树立阅读的信心。例如在教学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猫》的第1、第4自然段时,中心句都在段首,第一自然段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第四自然段小猫满月的时候可爱、淘气。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既减轻了学生的阅读的负担、畏惧,又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为以后的阅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又如在教学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6课《少年闰土》第五自然段,课文的前半部分写闰土捕捉鸟的方法,这方法适用于什么时候?在下大雪的时间,从中课文就用了一句“我于是又盼望下雪。”,而文中的后半部分讲述夏天到海边捡贝壳,这一过渡句在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阅读时抓住这句子,对理解课文就悻然大悟了。

  4、段:文章的重点段

  在语段训练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明确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29课《武松打虎》一课时,重点段落就在武松与虎搏斗,也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自然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学习。(1)、本段共有几句话?(2)、老虎的动作是什么?(3)、武松又是如何来应付老虎的每个动作的?(4)这段讲什么?学完这段时,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的部分。这样的训练,既做到温故已学知识,又做到推旧出新,一举两得。

  5、章:整篇课文

  在以上四方面理解的同时,要学会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课文的大体内容、写作特色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学习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27课《我是猫》所写内容是描绘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写作特色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社会人情的冷漠,郁积不久的不满和愤恨,给予弱者极大的同情。这样,让学生在阅读时,不断总结,掌握阅读的方法和习惯。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古人云:“授人以鱼,授人以渔。”与其教学生阅读的结果,不如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课内阅读的详细情况下是不够的,外阅读的初略也是不够的,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来源910 w.Net
初中教师网 ,专业的人教版初中教学资源网!
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