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之浅见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3-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承认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学习方法受制约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知功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主体达到创造性学习目标的程度。可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监控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问,去讨论,去归纳,去验证。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例如“比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由“商不变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让学生复习:“150÷5,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3倍商是多少?同时缩小巧玲珑10倍呢?然后让学生列举出商是除法算式,从中选出:4÷2=8÷4=12÷6,再改成4:2=8:4=12:6,再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鼓励学生装大胆尝试。看谁能利用“商不变性质”说明比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己去提问

  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问题是具有创新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装提问题。(针对某种事实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针对某种结论,观点或看法,提出质疑性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圆的面积可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吗?(2)用圆的面积公式求圆的面积一定是近似值吗?(3)有没有办法求圆面积的准确值呢?(4)如果用计算机去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很多位后结果如何呢?等。

  3、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培养学生个性、独立性的一种好形式。讨论的形式可以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讨论的问题可以从探究新知的途径,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人价值且可以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教师既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又不能控得太死。既要大胆放手,又要及时引导,既要辩明是非,得出结论,又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例如:学习了方程的意义后,学生提出:“x=o是方程吗?”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又如:我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请你们用老师提拱的学具(一把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 一样的等腰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边讨论边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认真巡视,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实验情况,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在处理一般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时遇到的问题,我就给予提示:能不能先沿着三角形的高剪开再拼呢?到学生把公式推导出来后,同桌互相说推导的过程,最后请同学看书,书上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呢?同桌议论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4、让学生归纳学法

  学法指导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就必须学会归纳学法。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这样归纳学法的。 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局限性,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想:求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乘以宽,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没有类似的公式呢?如果有,那么是怎样的公式呢?学生实验,学生应用学具,按书上的要求分小组进行实验,实验完以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底乘以高来求。在这样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新知识的?从而得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法是:(1)假设;(2)类比;(3)验证;(4)归纳。

  5、让学生去验证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和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对一些适合学生验证的教材,我采取先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你们相信吗?学生感到好奇,纷纷议论,这时让学生找理由,讲结论的正确性。有的学生装用绳子绕圆的周长的方法;有的是用圆珠笔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有的学生装用圆剪开拉直量的方法验证。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装深刻地掌握知识,又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外,特别要加强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

  1、设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含有多解因素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联想、发现、创造、研究题中构成的条件,寻求多解的途径。如:计算“25+25+24+25”时,让学生观察算式中的特征,进行发散思维就会产生下面几种解法:(1)依次相加;(2)原式=(25+25)+(25+24)=99(3)原式=25×3+24=99(4)25×4-1=99等等。又如:学校食堂有1200千克大米,前5天吃400千克,照这样计算,剩下大米还要吃多少天?解法(一)这道题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来思考。列式为1200÷(400÷5)-5;解法(二)可以求1千克大米用的天数来思考:列式为5÷400×1200-5;解法(三)也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列式为5×(1200÷400)-5;解法(四)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设剩下还要吃x天。列式为(1200-400):x=400:5.解法(五)可以用列方程的知识解答。设共吃x天。列方程为:1200÷x=400÷5解方程得x=15然后用15-5=10(天)等。通过多解的训练,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题多解的技能又让学生懂得多种解法的来龙去脉。

  通过以上例子的思维发散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促进学生多向思维训练。大开思路。从而增强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我觉得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探讨、创新。让学生做个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学生在理解1/2的意义后,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一张,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先把纸按长边对折,并指出1/2,按短边对折,也能折出1/2。有很多同学很快想到按角对折,也能折出1/2。然后,我又提出:如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折出1/2呢?学生很快想出三种方法,就是平时大家觉得是“差生”的,也能积极动手操作,而且方法也正确。当教完“1/3、1/4”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用长方形(正方形)纸折出这些分数。各有哪些折法。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动脑。甚致还要争议。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动手操作过几分钟后,我再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亲自折给同学们看。如果有不同种折法,就鼓励大家大胆举手发言。又如:在教学“三角形”时,当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类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两个锐角分别是30度和60度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结果大家总结出四种方法:(1)两条斜线重合,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2)两条短直角边重合,可以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3)两条长直角边重合,可以拼成等边三角形。(4)两条长直角边或两条短直角边对头重合,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学生亲手操作,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