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4-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将中国古代的经典经文、诗、词、曲、画等融合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让学生们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全方位修身养性,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快乐的经典学习生活。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用我们传统教育的诸多成果来弥补现代语文教学的不足,基于这些,提出了这一整合实验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来引领阅读教学工作,积极创建书香氛围,让经典滋润孩子们的童年,让阅读伴随师生成长,为领袖师生群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为学校的领袖儿童教育研究增光添彩。

  二、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统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通过诵读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感受传承中华文化。在农村小学进行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意义重大。

  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是研究经典诵读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利和弊,从而寻找一种双赢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学科的教学实际和经典诵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精心的组织,完成本次课题研究,最终实现以感悟、积累经典诵读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语文教学模式。

  研究意义:此课题的提出是直面整个语文教学的不足,它的研究将涉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涉及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最受益将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也能在这一课题研究中找到本色语文教学的思路——“回归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但现在的小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如果在经典诵读上花费很大的精力,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应该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传承性的中华文化经典内容,对于有些内容我们可以适当精减,还可以诵读一些优秀的现代韵文。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朝读经典”“国学经典”培养诵读兴趣,研究诵读策略。具体诵读内容:《弟子规》,四字成语或短语;《论语》;《大学》;《中庸》;《国学》等相关内容,优秀古诗文约200首(篇)。

  2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内外的阅读时间,结合本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及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增加班级的藏书、倡导学生自己购买好书,引导学生读“最有价值的书”。

  3、以课堂为主阵地,总结提升出有效的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途径与方法。

  四、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实验研究法;专题研讨法;课堂观察法;测评分析法等;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讲座等。

  五、课题研究形成的策略

  1、精选诵读内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诵读活动中健康成长。

  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课题组除了使用《朝读经典》和《国学经典》教材外,另外选择使用校本经典诵读教材,并在使用中结合教学实际逐步充实修改一些内容,让学生诵读的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校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前20首;神话故事、寓言故事10篇;《三字经》前半部内容。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神话故事、寓言故事10篇;《三字经》 后半部内容。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弟子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10篇;

  四年级:优秀唐诗、宋词20首;历史典故十则;《论语》;

  五年级:优秀唐诗、宋词30首;历史典故十则;《大学》部分篇目;《朱自清散文集》;

  六年级:优秀唐诗、宋词30首;历史典故十则;泰戈尔《飞鸟集》;《满江红》部分篇目;

  2、利用早读、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能力。

  为了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我们充分利用早读和每周开设一节的阅读指导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吸纳传统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法: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程度。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积累,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美。

  二是在引导上下功夫,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寓教于乐,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读书环境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比如,诵读《论语》《老子》时,老师在读通顺上进行示范;诵读古诗词时,多媒体展示诗词意境动画,让学生在情景中“悦读”,在悦读中得到熏陶。

  3、以课堂为阵地,加强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研究。

  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立的。如果不与语文教学结合好,就会加重学生负担,重蹈前人曾经遗憾的覆辙。我们在围绕课题目标进行探究实践中落实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1)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全面展开。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名段。内外结合,就是注重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拓宽经典积累的渠道和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思考读什么?寻找诵读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然后是设想什么时候读?怎样读?做到既要读好,又不能画蛇添足。否则,诵读没有开展好,还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的形式主义诵读事倍功半,不如不做。

  我在教学课例中设计了许多巧妙的经典诵读指导。如以学生比较熟悉好理解的经典名篇导入新课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阅读基础。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把内容相关的,同题材的,同类表达方式的,同类表现手法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等有生命力、能培植阅读生长点的内容引入课堂,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觉得这是阅读累赘,相反,增加了语文课的厚度和深度,让语文课更具趣味性和语文性。以一篇古诗词教学带动多篇教学如教学《泊船瓜洲》这课时,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诗人家乡春天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基础上,引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示长安君》等诗即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不仅起到以情促情作用,而且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优化古诗词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到形式多样、丰富开放的古诗词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如,我在执教《梅花魂》时,先由写梅花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感受梅花的品格与精神,为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语文教学整合经典诵读的另一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积累优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探讨,为了让学生在表达中更有效地激活经典,,即每篇习作中至少使用一个成语,用上一个经典名句。这样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2)找准切入点,在古今文化的碰撞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中除了安排与古诗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外,还在其他课文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特点,通过相关视频的观看更多的了解了历史背景,同时,让学生在学完教材内容后,自己通过更多的自主学习收集相关资料填写“小课题研究”记录卡。如学习完李白的《赠汪伦》后,学生可以再收集李白的其他诗进一步感受“诗仙”的豪放,也可以收集其他的送别诗,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情谊。学习《景阳冈》一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再读《水浒传》的其他故事,学习《猴王出世》后,学生可读《西游记》,这样更深入地走进经典、感悟经典。每一节新课学完之后,进行拓展延伸时,学了这一课你想到了哪首诗或哪句名言等。强化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

  (3)以活动为载体,以检测促提高,以评价激励促进可持续发展

  活动是古诗文诵读的焊接点,拘泥于诵读,缺少多样性的关键活动,诵读会成为一块短报,容易失去生命力,不利于可持发展。开展多种诵读活动。一学生除了在课前诵读外,为了保证诵读时间,还固定了读书时间:晨读、午间阅读、双休日阅读,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诵读不少半小时。教师有布置有检查,每月检查汇总一次。这样,每学期学生都能诵读三十首以上的古诗,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积累量;二是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把“唱、画、写、舞、演”作为深化诵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把古诗的意境美再现出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提高了诵读古诗的兴趣,结合学校每学期领袖儿童综合素质测评“经典诵读”,在诵读活动中,师生通过自己创编,以拍手歌等形式展示经典的魅力,并在活动中检测出各班经典诵读落实是否到位。提高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效性,促进经典诵读与语文阅读有效融合持续发展。

  (4)、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向深入

  对教材中安排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分小组自主活动,将学生收集的相关内容分类在班级展示,另外,还在假期安排一些实践调查活动,寒假时布置学生收集春联、春节的习俗,每逢传统节日,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而且让学生收集节日的风俗或来历以期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向深入。

  4、探索模式总结方法,提高诵读实效。

  在具体的诵读活动中,实验教师根据教材、班级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本班学生的诵读教学模式,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扶到放,既照顾全体,又突出差异教学的原则,重视学生的诵读,强调在自读自悟中参与探究、讨论,激活思维,拓展外延,让学生尽可能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以调动兴趣,增强诵读效果,提升诵读实效。

  1、经典诗词。精选了200首唐韵断章、宋词歌赋,指导学生跟着老师或小老师诵读。让师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熟读成诵。

  读:以图画、音乐、典故、趣闻、轶事等激发学生好读兴致。

  记:采用填空背,接句背,演示背、合作背等形式,引领孩子背出色彩,背出画面,背出感觉,背出韵味。怎样有兴趣就怎样背,只有兴趣才能促成最佳效果的产生。

  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每节语文课前坚持“经典3分钟”的温故诵读,每月一次集中盘点大诵读,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只有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才能久远不忘。

  创: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仿写和改写。或仿写五言、七言、长短句,或将其改写成散文、短剧、小说等,引导学生感悟、领略经典诗词的诗情画意。

  2、经典名著。阅读名著就是与大师对话,与圣贤论道。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是否能给学生一条路径,或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通过课堂上教师的阅读引领,让孩子们能循着这条路径闻到一路的花香,透过这扇窗望见窗外美丽的风景。

  激情引读。主要是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读的方式很多。如:影视片段激情引读。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伴我同读。因名著篇幅冗长,内容深奥,孩子课外独立自主的阅读过程中,有人相伴,有人督促,有人交流,有人指导,从而保持饱满的情趣。伴读形式多样:有同伴共读,与家长共读,全班展示读,好友竞读等等。

  经典回放。学生采撷、推荐精彩片断,师生共同品读。其方式很多,有激情讲演(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口头表述自己最感动的情节),含情诵读(可以是有感情的朗诵,可以是配乐朗读,也可以是分角色表演朗读),与伴共读(几个伙伴自主选择共同的情节片断,组成一个小集体颇具声势地朗读),角色表演(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进行单独或者合作表演课外剧)等等。

  人物评析。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所读的作品中,选取印象深刻的一个或多个角色谈谈自己的阅读理解。人物评析可以就一个人的性格、品行等众说纷纭,也可就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个性解读。评价观点可达成共识,亦可黑白交锋。

  3、读物推荐。推荐读物,“有意思”和“有意义”要相得益彰,同时,“古典”和“现代”,需兼容并蓄。

  推荐准备。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自己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或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推荐要有理有据。推荐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等方面。

  总结荐读。教师最后必须组织学生根据推荐者的陈述、回答进行评价,总结得失,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能保持旺盛。

  五、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有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德育内涵,深化了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让经典滋润领袖儿童成长,提升领袖师生的精神内涵。

  1、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

  (1)、读,每天课前2分钟时间,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2)、抄,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诗配画等。

  (3)、讲,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4)、赛,即小组、班级、年级逐层举办古诗诵读比赛。

  2、课题对古诗诵读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助推了学校发展。

  课题是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它为教师确立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树立了一个努力的目标。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语文课与第二课堂为阵地,对经典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起到了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助科研,从而优化了教学研究的途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又助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氛围营造到位。

  (1)加强文化建设,构建书香班级。

  利用教室内前后文化墙建立“诵读长廊”,设固定栏目版块,每月一期,定期更换诵读内容。每班都充分利用墙壁、黑板、班级图书角等空间,开辟“古诗角”“经典壁”版块,用诗文、诗画的名言名句装点教室,营造书香氛围。

  (2)加强家校联合,构建书香家庭。

  通过家长会和班级QQ群倡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亲子经典诵读”。定期利用校讯通及班级网站为家长推介经典诵读篇目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开发家长的积极因素,提高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面和感染力。

  (3)教师率先垂范,营造共读氛围。

  要求学生读背的内容,老师先读背。要求学生理解的,教师先解读。学校开展“教师读经典、教师推介经典、教师书写经典”等系列活动,做好带头人,校园里营造出浓厚的师生共读氛围。

  (二)时间保障到位。

  怎样保证诵读时间?我们采用的是方式是:晨诵,课前吟,暮读。

  1、晨诵:每周三个早读,每次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经典”时间。学生在清晨一入校,通过诵读经典,开启一日的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领略母语的优美;通过熟读成诵,补充精神大餐,弘扬传统文化。早晨,校园书声琅琅,学生沉入吟诵,摇头晃脑,真是一大亮点。

  2、课前吟:为不断积累巩固,充分利用“三学小组”课堂模式的“经典诵读”环节。用好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诵经典,贵在坚持。我们坚持“每周一篇”活动,到了中高年级,每周“两篇”、“三篇”。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归语文诵读之本,或配乐朗读,或男女生轮读,或师生对读、赛读,或婉转,或铿锵,我们称之为“美读吟诵”。

  3、暮读:结合学校有住宿生实际状况,晚自习一节“诵读课”上课表固定下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后,有一个自由空间来兴味盎然地投入诵读之中。中低年级走读生,严格控制各科教师作业量,目的就是空出时间,保证学生每日半小时阅读。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共读,让学生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学生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课程研究到位。

  将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根植于语文学习,实现课内诵读课外化,课外诵读课内化。

  1、一课一导,课内向课外延伸。

  用好一周一节的经典阅读课,做好方法指引。利用《朝读经典》和《国学经典》教材,讲解有关内容,认识中华文化。教师提前在教材上备好课,批好注解,引经据典,适度拓展。在每一课内容的吟诵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自强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中华志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品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在孩子与经典诗文的对话中融入心灵体验,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们学会了尊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奋斗,儿童的精神内涵在品读中提升。

  2、专题研讨,从课外走向课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利用电子白板的丰富资源,为学生呈现经典阅读的内容,加大学生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反复磨课,打造了自己的古诗读及古典文学名课堂,如黄德琼老师执教的《长相思》,《泊船瓜洲》,王娟娟的《江畔独步寻花》,余兴湖的《伯牙绝弦》,陈静的《诗经》等,刘宗琴的《四时田园杂兴》,各教师演绎了不同的古诗词课堂教学风格,他们通过诵、吟、读、品、悟、唱、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陶冶情操,领悟诗词的意境美,感悟古诗词的内涵。通过名课堂展示、主题讲座、课堂案例等形式,探索经典诵读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读经典、品经典、爱经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从“经典导读”教学课堂上,我们看到自己的优势:经典诵读以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信息量,不断丰富学生积累。极大地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诵读经典的能力。以生为本,通过搭建平台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学生彰显个性,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在精神浸润中成长。

  (四)活动展示到位。

  “朝读经典”“国学经典”的落实靠活动推进,将经典诵读与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有机结合。教师尽可能创造一切机会为孩子搭建平台,让孩子充分展示经典诵读成果,丰富的活动伴随着领袖儿童成长。

  1、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开展班级与年级级“经典诵读”社团活动,体验诵读成果。如我班社团活动展示《水调歌头》将经典诵读,歌舞表演创作有机结合,展示个人才艺,各个社团在主题活动中彰显领袖潜质,激活领袖潜能,培养了领袖儿童综合素养。

  2、与节日庆典活动有机结合。利用“元旦”“六一”这些节日庆典,隆重展示班级和社团的经典诵读成果。每期开展大型的“经典诵读”展演精彩纷呈,如《三字经》武术操表演铿锵有力、《弟子规》歌伴舞气势恢弘、《论语》表演儒雅生动、《唐诗宋词》诵读津津有味、《中华少年说》诵读震撼人心。学生表演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各个班级诵读节目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将传统古诗词融入音乐、舞蹈的元素,让静态的古诗词变成了有声有色的画面。表演现场气氛热烈,与观众产生共鸣,具有观赏性艺术性。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感知到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

  3、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有机结合。

  结合学校综合素质测评,促使学生坚持诵经典,用心品经典。诵读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品质。学生们通过读经典,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

  1、学生的变化。

  ①诵读兴趣、诵读热情空前高涨。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活动中尝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明白了诵读的意义,诵读兴趣、诵读热情空前高涨。

  学生吟诗写诗的氛围越来越浓。通过近年的经典诵读活动,和活动前相比,大多数学生的诵读兴趣明显增强,很多学生以前不读经典或只读老师要求背诵的必备古诗,但现在所有学生的诵读量、背诵的篇目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平均每位学生每周都能背诵一至两篇,而且已经逐步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诵读经典以来,课外阅读时间多了,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扩大了,高年级学生知识储备量明显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有明显提高。许多同学因诵读诗词,走上了喜爱诗词,创作童诗之路。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兴趣广泛了,知识丰富了,想象力也丰富了,下笔有言、语气流畅,妙用诗文名句,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在省市县镇各级有关阅读经典的征文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②诵读习惯逐步养成。进入此项课题的研究以来,明显地发现学生良好诵读习惯已初步形成。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诵读、理解的良好习惯。

  经典诵读活动也得到了支持,家长们也意识到了经典导读活动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参与并能配合老师指导、督促学生在家的诵读,促使他们养成每天诵读经典的好习惯。

  ③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通过近年来的经典诵读,学校已经形成了经典诵读的氛围,学生背诵的兴趣浓厚。不仅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而且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长期熏陶,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2、教师的变化。在研究与实践中,教师认真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经典诵读的许多好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促进自我阅读,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浓浓的书香气息,使教师们不断的成长。

  3、社会的认同度的变化。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广泛的关心和支持。许多家长更重视孩子的经典诵读,给孩子购买大量的阅读书籍,和孩共同阅读、背诵经典,共同沐浴灿烂的文化。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1、作为农村学校,我们的阅读资源还很贫乏,资源到底从哪儿来?家长普遍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怎样调动家长加入到我们一个战壕里来?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面、感染力不够大,没有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的积极因素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2、怎样不断增强师生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力求“变外在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让经典阅读逐步使管理机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3、学校在“经典导读”工程方面还没形成系统、全面、长远的校园文化创建计划。以活动为载体,带动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待加强。

  展望:

  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继续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带动诵读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型较高规格的领袖儿童教育研究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这是我校今后经典诵读研究的重点。最是书香能致远,走在经典诵读的路上,我们感受着经典的博大精深,感受着诵读的无穷乐趣。诵读经典,提升领袖儿童内涵,点亮领袖儿童人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以经典诵读促进语文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