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农村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2-05-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学生不良习惯是指在学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举止。这种现象在农村学生中更为明显,他们这些不良习惯的成因来源于诸多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因素,其表现形式为一部分学生与人沟通有自卑感,面对压力过于消极脆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沉迷自我的世界,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表现则是过于活跃,但自我约束力淡薄,具体表现为心里不成熟且易冲动,常伴有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生,例如随手丢垃圾、乱说脏话。本文讨论矫正农村学生不良品行的相关对策,提出紧密联系家长和维护班级团结等观点,这是矫正农村学生不良习惯、实施学生素质化教育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不良品行 成因 策略

  一、引言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习惯差,认知水平低,若不及时矫正,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发展为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品行习惯。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中坚力量,矫正农村小学生的不良品行,已迫在眉睫。

  二、农村小学中个别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一). 生活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本条件相对落后、消息闭塞的农村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造成不少因家长急于脱贫,对金钱至上的思想愈来愈浓厚,但却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和技能培训,造成为了金钱而急于求成,但又法律意识淡薄,做事投机取巧。更有一部分务工人员看到城市生活的美好,贪图享受、贪享吃喝玩乐、游手好闲进而产生不择手段的做起骗、抢、偷、盗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和生活环境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

  (二). 家庭观念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得了不少改善,但仍有许多农村刚达到温饱的程度,父母往往将未来脱离农村过上“幸福”小日子的美好幻想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望子成龙的心切,将考上名校作为衡量子女成就的唯一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往往选择为孩子的学费到处奔波打工,拼命赚钱,无法认真有效的照顾孩子,认为有饭吃,有钱花,上学期间身体健康就算家长尽到了责任,认为只有在足够的经济才能够使孩子朝这一目标前行,但他们这一味追求经济和孩子成绩的家庭观念,却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及人生观的培养。且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说话不礼貌、满口脏话以及言行不一等行为对子女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胡,而他们认为所有对孩子的培养都应是学校的事,家长只需供钱给孩子读书。对子女的一些违纪违法行为,学生家长教育方式欠佳,即孩子非打即骂、简单粗暴,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自信心的缺失、自我放纵,并以此恶性循环。同时,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过于溺爱、偏袒,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认为孩子学习好万事大吉,放任孩子,导致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狂妄自大、恣意妄为的不良品行。有的因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关爱,不仅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容易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 学校教育的不力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部分小学中的领导,仍保守陈旧的教育观念,虽在言语中处处声明需要贯彻素质教育,但在其行为表现中,仍然是表现了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成绩的排名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忽略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要性,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仍以非打即骂的体罚方式为主。而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完成各种检查评估工作,会造成学生教育整体方向的偏移。加之部分老师也有不良习惯,例如部分老师言行表现不一:消极负面、不礼貌的言论,这些行为举止也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农村的部分老师教育农村学生过分粗暴简单,且存在着歧视心理,动辄就是批评训斥,以检讨、保证书等处罚形式代替教育,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以及学生弱小的自尊心,进而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矫正农村学生不良品行策略初探

  造成农村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不仅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而且这些成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影响学生的,是具有历史长期性的,同样,对农村学生的不良品行的矫正,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从根上入手,而非仅仅一个简的素质教育宣讲、一次爱心活动等策略所能改变的,必须从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的间作用,从紧密联系家长和维护班级团结等方式,改善学生所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形成一种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齐抓共管,优化育人环境。

  (一).家长、学校紧密联系,双管齐下及时发现、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虽说家长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但在学校中,班主任可谓是学生的父母,只有班主任发挥好家长和学校紧密联系的中间桥梁作用,才能及时发现、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具体方式可以是学校适时适当地召开学生家长会,共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不良品行的对策,使家长认清家长在孩子品行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作用,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制定一套合适矫正策略,若发现新的问题,及时教育和制定新策略,不断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在家庭和学校双方共同监督和执行下,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同时,借机向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国家的政策开放政策,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守法的家庭环境。

  (二).做好班主任在维护班级团结中的作用

  1.班主任主动和后进生交朋友。

  虽说班主任在上课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威严才能够维护班级的秩序,但在课间和学生相处过程中,可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主动亲近学生,贴近他们的心灵。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敢于跟老师讲心里话,从思想深处产生愿意接受老师帮助的心理需求。

  2.团体帮带,榜样示范。

  团体由一个个学生所拼凑成的团体,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去感化帮助困难学生。通过调研,认为可通过培养建设好班集体;切实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班风影响的集体。加一方面可以发挥班干部和榜样的力量。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竞赛活动。在这样和谐温馨的气氛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锻炼,促使他们丢掉不良品行。

  3.尊重学生人格,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都具有自尊心的,特点是对于农村中生活艰苦的学生,更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对此,在相处中,在给予力所能及帮助的同时,需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特征,避免过多的职责,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4.做足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目的。

  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智识,同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协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这过程中,可先了解学生的理想,因材施教,利用各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道德情操。

  四、结束语

  播种理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德;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总之,要矫正农村小学生的不良品行,就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中坚力量,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材施教,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坚信,农村小学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阶段家长和学校结合的重要性    下一篇: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