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5-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引导学生认识美。文言鉴赏理论认为,美表现在作品中,一是作品的内容美;二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美,二者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先秦的散文,唐宋的诗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等,形式多样,各领风骚,是我国古文学的珍品。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适时地施以美育,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是借助乐曲引导。我国古音乐关系密切,古诗词讲求抑扬顿挫,有韵律美,在学生朗读课文时,可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古典乐曲,用音乐表现内容,声情并茂,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新颖美妙的境地,令人陶醉。

  二是借助课件形象引导。诗词语言是古今文学语言的“金子”,它精美绝纶、熠熠生辉、引人入胜,在教学中若能辅以图画,定能妙不可言。“诗情画意”一词。恰如其分地点出诗词与画的关系。教学时选择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图画,可将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从而引发学生种种审美想象。

  三是通过朗读引导。培养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许多文言文特别是古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易于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地朗读,以唤起学生内心想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进而深刻地把握作品精髓,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例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文,通过反复吟诵,可深刻地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通过熟读,桃花园中那“屋舍”、“良田”、“美池”、“桑竹”等美景犹在眼前,令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境地。

  二、引导学生理解美。“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这段话,说明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不仅要动情才能写好作品,而且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有动情才能理解作品,这样,学生读文感知形象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附带着接受了作者倾注在作品形象中的感情因素,就会产生自觉的感情反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文,短短四句,却描绘了天门夹长江、夕阳映孤帆的壮阔深远景象。山断江开,气势不凡;流水回旋,动态万千;一出一来,虽动犹画;江山美景,跃然宇间。这仅仅是初步感知了美,要真正理解美,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用形象、精美语言,倾注饱满的热情,去贴切、逼真地描绘与分析作品的意境美,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这样,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以及的“美点”才会有更深一层理解和认识,从中汲取更多的东西,从而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便是理解了美。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目的还在于学以致用,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使美发扬光大。

  一篇文章从教学上结束时正是升华情感美、培养想象美、激发表现美的最佳时段,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去引导。比如《冯婉贞》一文结束时,教师应点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并层层置疑:冯婉贞用自己的智慧和精湛的武艺勇敢地率众击败了侵略者,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智占的场面是什么样?胜利后人们的情绪如何?给学生层层置疑,让学生去想象、去描绘,使美得到高度的升华、延伸和补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曾使多少仁人志士况折腰,学生当然也深受感动,自己也想去做,这时教师就应鼓励、支持学生大胆践行先人后已、忧国忧民的理想,这就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德,使美得以表现和创造,在其人生旅途上定能产生重要影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下一篇:如何做一名激发学生学习力的语文教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