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与经典诵读的教学整合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5-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当今的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规定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应当不少于100万字,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应当达到一定的记忆储存量与阅读量。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少,因此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部分教师局限于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阅读效率的考察,同时阅读与诵读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仅仅只是进行阅读而已,进而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严重降低。

  小学阶段还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格言警句、传统蒙学精粹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小学高年级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章句及相应的实践体验,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有较深入的领会和认知,形成初步的价值评判能力和行为习惯。

  因此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效率的提升。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优势

  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在短短的一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远远地超过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时间。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文章的主旨为中心,结合课外的其他的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延伸,在有效的积累文章的词句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速度的提升,为有效的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奠定基础,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替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效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主题,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在注重阅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语文阅读量。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经典诵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经典诵读坚持“以文化人”, 注重“知行合一”, 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经典诵读富含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其内容、目标及效果都以价值、情感、健全的人格养成问题为重心,涉及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等方面入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心灵,涵养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经典诵读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优秀品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与学校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相互支撑、有机补充,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氏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3、多文本阅读中经典诵读的教学——大声诵读,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

  通过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讨论中,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善于表达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在主动中了解多文本阅读文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合理地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声诵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经典诵读的主题,让学生围绕着主题寻找阅读文章,之后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多本文阅读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的培养,为小学阶段的积累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优秀品格的培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经典书籍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产物,人格养成与教育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脉,以家国情怀、处世原则、修养品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人格养成资源宝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与人格塑造、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结合,陶冶高尚人格,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习作想象能力培养策略    下一篇:小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