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乡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5-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地域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把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中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课本”为唯一教材的狭隘理念,彻底打开“校园文化”和“课程资源”的传统教学资源大门,树立全新的大语文观,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学语文;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写作素材

  教育与文化相辅相成,教育传承发展文化,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其生活中的文化则是他们生命成长的根基,而这也是教育的基础,乡土文化也应成为儿童生命健全发展的“庇护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空间。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全面兼顾语文特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且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缺失的现状

  在语文教育中,教材内容最能体现当前乡土文化缺失的现状,它通过显性和隐形两个方面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种讯号,即编者在思想上忽视乡土文化。

  1.教材缺乏含有乡土文化的作品

  通过分析现今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涵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这虽然提升了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缺陷。编者一味的以名家名篇的标准进行选文,则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排斥其他类型的作品,尤其是饱含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名家的作品相对而言更为规范、高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些含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无论是在语音风格上,还是在内容上,学生都更易于接受。如果采用这样的作品,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教材内容缺乏乡土文化语音

  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里面所呈现的内容对学生可以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当前在语文教材的内容中,随处可见对现代文化的渲染,但对于乡土文化,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的是批判的态度,或者编者采用更为隐蔽的方式,通过减少教材中乡土文化的语言、增加上层文化的篇幅来引导学生远离乡土文化,实现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3.缺乏乡土文化榜样的塑造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经常塑造典型人物,并对榜样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提高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教材中却很难见到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榜样,即:品德高尚、平易近人,既与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特征相符,又兼具良好的艺术性,是学生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平民英雄,他们可以农民,可以是工人,甚至可以是清洁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缺失的原因

  1.教师因素

  只有通过教师,教育才能正常展开。不管什么时候,教师在教育中均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并能够使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尤其是乡村中学语文老师,他们不仅是教育者,而且也是文化的引领者。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身份以及他们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迫使他们逐渐“逃离”乡土环境,使他们不再认同乡土文化,转而走向了乡土文化的对立面。

  2.学生因素

  在广大的农村,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才是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只有翻过高考这座大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堂堂正正的走进城市,过上自认为现代的城市生活。这种观念打破了乡土文化与教育的和谐关系,导致孩子读的书越多,离乡土文化反而越加遥远。

  3.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现在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是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取向是:认为乡土文化中有许多落后的思想,充斥着封建迷信,对学生的成长起不到促进作用,只有现代文明才能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源泉。所以,当前的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尤其是来自于农村的孩子,逐渐脱离乡村的生活,远离乡土文化,使他们的大脑被现代文化所占据,拥有现代城市文化的观念和思维。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运用

  中学语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地隐藏在其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中,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一种教育必须需要相应文化特景的全面滋养,需要本土文化的悉心呵护,那才是全方位滋养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发育人生各种细微情感的沃土。”正因为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建立在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谈谈乡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结合教材,利用课内资源融合乡土文化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所涉及的活动案例是教学中最为基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部分,如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这些内容,渗透乡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感受身边生活中的文化,使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性,更有语文味。

  如,可以定期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搜集马家乡地区流传的故事,让学生把听来的故事进行整理然后讲一讲,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对身边的乡土文化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从而达成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使命。

  2、立足课堂,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与其生活环境相分离,这一弊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课程知识结构,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因地制宜地建立中学语文课堂,关注本地的乡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土文化。

  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之一,我认为从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让学生想要说、愿意说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自由课堂《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家乡解说员”主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关于家乡的风味特产、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所独有的乡土风情,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的,可以很快、很好地保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搜集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在交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乐意去说。但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觉有困难,可以先指导学生写出一段或是一篇解说词,然后让学生先进行朗读,如此既能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写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家乡乡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拓展延伸,融乡土文化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学生最为熟悉的乡土文化是学生开始了解社会、动手实践、深入思考的绝好载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实践、探索、创造,而乡土文化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源泉。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必然会给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如马家山奇水秀,风光旖旎;岭头森林公园,让人流连忘返;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都充满着山乡之美、之趣。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如果合理地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书本中走出来,让学生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或是组织学生做一些节日中的美食,如饺子,然后把制作的过程写下来进行展示;或是组织学生去感受一下自然风光;或是在节假日的时候让学生去走访老人、调查访问等,或是去本地的一些特色地方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更能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丰富写作素材,融乡土文化于写作中

  民间乡土文化历来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活水之源,可以说乡土是文化的精神故乡,在乡土文化中有着学生最为熟悉、最亲切的气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乡土素材,学生进行生活写作的绝佳平台。在本土文化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自然风光中,在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中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走进本土生活,不断丰富自身的素材库。其次,还应带领学生体验本土生活,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让学生能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如此写出的文章也更灵动。

  总之,语文学习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 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之感    下一篇:指导小学生写毛笔字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