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7-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还是教育者达成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或其他类似名称)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式一般都是在页面开始就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此目标展开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依据,它明示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样的设计方式出发点非常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学生对照导学案可以基本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按照什么顺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合格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显得尤为重要而又难以把握,它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可以检测。
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初中学段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但也正由于是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非常简练、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加以表述,若将其照搬成课堂教学目标明显是不合适也不可能达成的。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其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的目标要求是“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一一简单罗列出来,就反映出如下问题:①显得空泛化,因为这样的目标更像是一种理念或口号,面对目标学生体会不出自己究竟应该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②显得普适化,这样的目标放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课堂上要具体操作时却又无从下手。如: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达到什么程度算是了解和掌握,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探索。这里叙述的不清楚。因此,若以此为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呈现在导学案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让学生觉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出现上述情况,其原因还是教师缺乏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内容的意识,这种缺失实体之根本的目标,往往成为大而化之的抽象目标,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无法具体落实。事实上,学生的整体发展或某项意识与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载体来实现。课程标准中也提供了针对各章节的具体目标,但相对于每节课所需要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言,仍显得空泛而难以落实,因此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工作就是解构课程标准,将宏观的课程标准重构为每节课具体的课时目标。
   当然,教师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上述知识、能力目标外,要考虑的因素还有许多方面,首先,必须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经验。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千篇一律,要体现出班级的个性特色;其次,教学是活动,就必然有过程,它包括知识本身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些过程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教学可能就变成教师单纯的知识讲授,很明显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意图是背道而驰的;最后,确定了课时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它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单元。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看到一个环节还没有搞清楚,另一个活动单元又开始了,于是只看到学生在活动,而没有看出学生活动的目的和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制订时没有制订各个活动单元的教学目标,而每个活动单元都有不同教学功能,是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载体,目标不明,必然导致上述现象。 

二、如何叙写教学目标
   能够真正起到引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叙写方式。
  1.行为主体
  行为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行为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解答某种类型的问题”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而“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之类的表述其主体都是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都是不合适的。
   2.行为动词
   行为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能够作出某种行为,而这是要用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的,行为动词的选择使用要能够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要能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陈述中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为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判定”“解决”等。陈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识别给定图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在数学学科中,具体动词可参考下表:
   3.行为条件
   行为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图形”“不使用计算器”“十分钟内完成”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境。
   4.表现程度
    行为目标的表述需要指明表现程度,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一定存在着差异性,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叙行为结果,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我们希望达成的结果,即以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来评价学习效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有一半人能……”“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完全正确”等。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举例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

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境等。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目标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给出10道除法计算题学生能准确解决8道题

解决

给出10道除法计算题

10道题中8道正确

能在给定的规则的图形中识别全等三角形

识别

在规则的图形中

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能正确判断两个有理数,三个有理数或一组有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判断

两个、三个或一组有理数之间

正确判断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目标的叙写具体实例分析。

新课标2011人教版九年级上23.2.2一课。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叙写的第一步:解析课程标准,确定关键词
课程标准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是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其关键词是“了解”。
    教学目标叙写的第二步:分析关键词

了解的同义词是:说出、识别、辨认、举例等等。
教学目标叙写的第三步:分解行为动词

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如:判断、发现、解决、寻找、参与等等。
    教学目标叙写的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通过什么来实现。
教学目标叙写的第五步:确定行为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最后达到什么程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①准确说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②能在给定规则图形中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③欣赏花边、邮票、商标等有规律变化的图案,能指出其中的中心对称图形,欣赏其美感;
④80%的同学能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将给出的图形和对称中心画出中心对称图形;
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一课

第一个老师:辽河油田--实验中学—印丽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掌握绝对值的定义及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第二个老师:云南—曲靖市—宣威市务德镇第二中学--郝明确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引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

2、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90%的学生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3、通过分类讨论有理数的绝对值,渗透数学的分类思想。

比较以上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第二个老师就比第一个老师制定的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第一个老师运用的理解掌握是个含糊不明确的词语,不可测。怎么才算达到理解掌握,通过什么来达到不具体。

再看一个例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整式的加减一课:

第一个老师:河南—信阳—潢川县第五中学—陈安阳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准确合并同类项。

3、能再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化简。

4、通过类比数的运算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从中体会“数式通性”和类比思想。

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的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归纳出同类项的两条标准。并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个老师是河南——濮阳——南乐县实验中学——梁照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整式加减的意义。

2、会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加减运算。

3、能用整式加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从具体情境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整式加减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这两个老师确定的进行目标对比来看:

第一个老师把教学目标分列开来是不符合要求的,目标的条目太多不切合实际,一堂课无法完成。还有一些行为动词用的不准确,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有重复的语句较多,如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能准确合并同类项。

第二个老师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比较简洁,具体,运用的行为动词也较准确,如知道、会用、能用、体会、发展等。具有可测可评性。

五、 课堂学习目标的表述方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学习目标的表述(陈述、叙写)要使用行为动词

2、 学习目标一定要突出行为主体——学生

3、 学习目标切忌普适、含糊、空洞、宽泛、面面俱到,对学生必须达到的行为和能力指向不清

4、学习目标要适切、具体、明确、细化,能表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便于课堂检测

5、学习目标一般以2-3条为宜,突出1个主要目标。

  注重显性目标表述的行为化、过程化、可检测化

注重隐性目标表述的外显化、表现化、可观测化

   同一单元中不同课型、课次学习目标有其侧重点

 

附“数学课程标准引领下的行为动词作参考”: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计算、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求出等。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推导、灵活运用、触类旁通等。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深度教学四原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