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为主导,是一位引路人,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入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切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主动地想办法求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随着数学课程进一步发展,联系自己的教学体验,我深刻领会到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喜欢数学的并不多。于是,我在思索这一问题的同时,决心在教学中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又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一、开展活动,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自教学以来,我努力分析了所有差生的原因,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畏惧数学,认为数学离他们太遥远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有的放矢,多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丰富多采的数学实验机会。例如:数学教材中关于利息的计算,学完之后,我开展了一次“我当银行出纳员的活动”,并从银行找来存款凭证,让同学们按规格填好,再把同学们分成小组,特意选几名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当银行出纳员。帮同学预算一年、两年、五年后的利息、税金、税后利息等。因为这类题形有计算公式,这些同学依公式用计算器很快就算出来了,一脸的喜悦。在这种“角色转换”的活动中,他们发现数学就在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也不要遥远。并且他们亲身体会到学好数学对将来走向社会是多么重要,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了同学们的数学情感。
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13--19时,我没有马上教给他们退位减的方法,而是留给他们足够的探究、表达的时间,结果学生说出了多种算法,另我史料未及。
生:我摆出一捆(10根)和3根小棒,先拿掉1捆,再放进去1根,得数是4。
生:我先摆出9根小棒,然后想:添上几根是13根?添1根是10根,再添3根是13根。1+3=4(根)...
尽管学生对算法的表述不是尽善尽美,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鲜明的个性、思考中所蕴涵的智慧足以让老师心满意足
再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开门见山的揭示课题,直接出示课题“9+3=?”,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直接口算出答案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知道可以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这样,学生就主动的参与了探究“凑十法”计算的过程,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重动手操作,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数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让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通过演示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后,可引导学生质疑,是否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呢?小圆的周长是否比她的直径的三倍还要少一些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让学生将自己用硬纸板剪好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或用软尺将圆周围绕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确信所有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往自己表演,学生观看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了自己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试验,提醒了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三、打破常规,老师放权,注重学生搞好预习
例如,讲“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要让学生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做填空练习:40/10=400/()=()/2,并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再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练习:5/8=()/32=10/()。接着复习上节课中比与除法关系,而对这种新旧知识特征完全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学生领悟相当强,预习时一比较便会轻松的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了。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发现了新知,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方法灵活,促学习欲望,激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不容易接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改变视学生为接受器的观点,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打破老师说学生听的陈规,让学生代替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六年级后一阶段复习应用题时,不管哪一类型的,我的宗旨是始终贯彻“低起点,高终点”。
例如,“某工厂有男工364人,这个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对于这一问题起点很低,百分之百学生全会做,气氛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小组竞赛法,看哪一组,依题中两个已知条件,根据你一至六年级学会的知识提更多的问题。同学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有提和、差、倍的,有提比多、比少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启发学生融会贯通,让他们从分数、百分数知识点进一步思考、加深难度。于是同学们思维的空间被打开了,纷纷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大家互相补充,说得非常热烈,且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难度大,但他们没有丝毫的畏惧,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灵活的教法,使学生受到了看、听、想、说的多方面培养,使他们对学习主动的产生了欲望,而教师适时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变换角度,设计“开放”式习题,发展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之一,其根本出发点是变换角度,即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开放”式习题,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例如,在讲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设计了一道让学生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本题有多种画法,通过本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公式。再比如,学完约分、通分后,让学生说出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都有哪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给应用题补充问题,问题不同,当然解法也不同。这些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使之优化,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提高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创新,贵在得法,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走进数学王国。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