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把握好语文阅读课的“量、度、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7-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引领性的读,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的读,以及诵读升华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升华的读。这样一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以本人在多年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从自读感知阶段学生阅读文本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诵读升华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方面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自读感知把握“量”

  自读感知阶段是有效阅读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我们一些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而是自己大加分析,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当学生“引路人”就行了。

  如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回答问题后,我要求他们再认真地读一读,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学生又读开了。不一会,学生们的小手再次频频举起,此时,我不急于让他们发言,而是提醒他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看看能否解决自己不懂的地方。这节课由于很好地把握住自读课文的“量”,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质疑、讨论中积极参与,气氛甚是活跃,对课文的质疑也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相信学生,给足学生自读课文的“量”,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领悟调节“度”

  精读领悟阶段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研读、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及课文的特点,调节点拨、引导的“度”,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当问到“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启发。对于这样的问题,点拨到哪个“度”呢?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学生“读文—找句—演读—想象”为度,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参与?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再如学习《燕子专列》第三自然段时,我把“度”调节为学生的“读读——说说”: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准备跟同学交流。不多时,学生发言了,那气氛真让我始料未及:有的说:“我从‘掠过’这个词感受到燕子飞行时速度很快,它真的很活泼。”有的说:“我从‘斜着’这个词知道了燕子飞行时的姿势,多好看呀!”有的说:“我想,那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的波纹一定很美。我真想亲眼看一看。”孩子们细细地读,大胆地说,谈自己的感受,个个个性张扬,课堂一片精彩。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我认为必须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引导的“度”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点应是让学生把难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共同解决,对于重点而孩子们没有提到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孩子们去理解了。这样才能解决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孩子们真正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三、诵读升华追求“质”

  诵读升华阶段,是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整合和深化。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才能读得有质量。有的教师认为:不是熟读成诵吗?那好,就让他们熟读。至于学生读得如何,那不管。这种漫无目的的读书,万万使不得。该怎么办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不同目的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感悟的读,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从而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达成情感的升华,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教学时,在精读阶段,我就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先自由朗读,再在集体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学生诵读全文时,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播放了《红旗飘飘》的音乐。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留学生的情感世界,从遇到危险时的坚忍不拔,细心护旗,到拒绝面包店老板用面包交换国旗的坚决态度,以至最后得到老板帮助的欣喜、感动,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我”与面包店老板感人的画面之间,。显然,孩子们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诵读,我相信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爱国的情感在诵读中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学生通过画面、文字尽情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之时,我抓住这一教学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这么美丽的画卷,这么词不达美的语言,我们真该把它记下来!你们觉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诵读活动中。这样,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升华情感体验。这难道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有质量的诵读吗?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把握好学生读书的量、度、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才能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精彩,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