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点击次数:
内容
来源 初中教师
网 w w w.9 1 0
w.Ne t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的班级而言,相对于城镇中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因材施教展开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加强生活化思维能力训练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有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通过这一学习,让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多种多样,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三、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加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与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我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做个有创新的人,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效率,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容
来源 初中教师
网 w w w.9 1 0
w.Ne t
初中教师网 ,专业的人教版初中教学资源网!
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