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来源 初中教师 网 w w w.9 1 0 w.Ne t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化学教学实践,介绍在新课、实验课、专题拓展课、单元复习课这几类课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需注意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教师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起问题模型,问题切忌太笼统。 (二)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一时会无法解决。这时,教师要提供知识或方法上的支持,而不能冷眼旁观,因为让学生放手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履行的职责还要坚决履行。 (三)要讲求探究的质量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仅靠一、二节课就完成是不现实的。建议每堂课都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一个训练点,展开来,挖下去。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深入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并使其动手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锻炼。 (四)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所谓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在探究内容上,要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和爱好的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种资源进行探究,拓展资源使用的空间。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指探究内容和手段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和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五)灵活使用教材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去探究,既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选择,也可重新设计,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在各种课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做到:“金点子,钢过程,草结论。”也就是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下面就以化学课为例,介绍如何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 在新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珍视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其自主探究及合作;(3)探究内容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并体现学科特点;(4)充分利用网络及其它资源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 2.以课本材料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重视思维的适度开放性,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对学科知识、方法的掌握有机结合。 3.批判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在教学中批判地使用新教材,并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4.科学编写测试题和练习题。在编写测试题时,如何把握新课程信息题的情景设置,并保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明确性等,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要先对测试题的相应题型进行研讨,并制定双向细目表,以做到科学配题。此外,在新课标实施后“一纲多本”的背景下,教师还要学会处理不同版本的课本习题、模块测练题与考试题之间的矛盾统一性关系,同时在编写练习题时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设问的梯度性和层次性。 5.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注重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几点:⑴注重教学情境的生活化;⑵注重教学过程的活动化;⑶保证探究内容的相对丰富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如: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他人进行交流等;⑷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把学到的知识、技术、方法应用于社会生活;⑸探究活动要有明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使其熟记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面对实验条件缺乏的情况,也要灵活应对。 2.注重实验过程的适度开放性,着重培养学生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的能力。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参与“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操作”这一过程强化其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同时,在实践操作与预期结果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中,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探究性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学生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为防止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自由无主”或“合而不作”的现象,教师要随时进行跟踪,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重心应放在探究过程中,而非结果上。例如:在进行铁的锈蚀实验时,整个过程需要一周多的时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整个实验过程,密切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参量的变化及条件的改变等,以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在专题拓展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专题中已有的问题来培养其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题目以外、老师补充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找寻的问题来培养其探究能力。 (四)在单元复习课或专题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可让学生通过“整合→梳理→反思”这一过程,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完成这一过程,学生需要先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即“把书读薄”),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扩充自己的知识网络(即“把书变厚”),最后通过在练习、测验中对相关知识的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指导学生通过复习建立问题档案 (1)指导学生在每一次实验或测试后进行反思。每次实验或测试之后的实验分析、试卷处理环节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点,纠正其对知识点的模糊记忆或错误理解。对试卷进行讲评,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待一份试卷要有4:6的观念,即做试卷的时间占四成,对试卷进行分析、整理等要占六成的时间。一般在考试结束后,我会尽快下发试卷和答案,要求学生认真评阅自己的试卷,初步订正错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求他们把每次的错题汇集到一起,并填好反馈表。 (2)鼓励学生随时记录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此外,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如对一道题的结论进行反思,可把试题的因果关系倒置,还可把几个题目进行组合等,以拓宽解题思路,收到“一题多变”、“一题多练”的效果。 内容来源 初中教师 网 w w w.9 1 0 w.Ne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