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7-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引导提出问题促进主动阅读

  1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但花时多而收效少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的阅读教学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我们觉得: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美〕布鲁巴克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这一最高准则。平时,我们很少看见课堂上安排有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比如,平时老师们都很重视为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但采用让孩子质疑问难的方式导入新课,比较少见。有时候老师让孩子提问了,但接下来的环节并没有按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调整,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流程走,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预设的轨道,最终,学生的疑问被教师的问题替代了,学生的提问形同虚设,没有实效。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意识就淡薄了。

  其实,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最好办法。老师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有时并不怎么感兴趣。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会比教师设计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反映了他们的关注点,他们会特别有兴趣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等待老师发问的那种被动学习心态,能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意识的形成。

  那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哪些可操作的策略呢?

  首先,老师要把提出问题列为预习时必做的功课,逐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二,要将交流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必有的环节,让孩子感到问有所用。

  交流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例如,在预习时请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老师归总后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全班交流。

  第三,要让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活动,教学活动就以探究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

  第四,引导学生在研读课文中学会再次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使提问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会提问视为会学习的重要表现。

  实践证明,引领学生提问,让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产品”,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兴奋和愉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极为有用的方法。“主动产生效率,参与才有实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2引领学生学会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低年段引领学生提问的阅读教学片断:

  案例1:――第一学段提问引领

  《最大的“书”》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徐岚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师生双边活动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1)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简要板书问题

  (2)师生共同按问题的来源归类(不懂的字词、解答不出的书上已有问题、其他想问的问题)

  (3)组织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问题虽然本身价值不大,但学生提出了就说明他感兴趣,说明了他在思考,这个问题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意义的。因此把学生的问题一一简要板书出来,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学生提问刚起步的时候,保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比什么都重要;接着需要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比较、筛选;最后确定大家比较关注的,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重点讨论的问题,导入课文的细读深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第三学段引领提问的教学片断:

  案例2:第二学段课堂提问引导――问题的聚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汤亚梅

  这一课例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展示的是课始提问,后面部分是第一课时结束时的再次提问。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和能力,问题的呈现可以放在小组初步删选之后,先在小组里提出各自的问题,这一方面能使提问的面更广,另一方面,在删选问题的过程中,区分哪些问题小组里自己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比较重要,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提到全班讨论,这实际上也起到了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提问的作用。关于问题的聚焦,教学片断中也有所体现,这里就不再重复。第一课时结束时的再次提问,一方面照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为第二课时的继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3珍视学生的真问题

  21世纪的学生,较之于过去,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需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冒出一些带有自己特有印记的真实问题来。这些真实的问题,往往能反映他们的实际认识水平和他们的学习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的真实的问题,而且能随机根据这些真问题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老师在听沈大安老师讲座时,曾提上过这样一张条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孩子生成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和当堂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联系不太紧密,而孩子们兴趣很浓,是否可以去深入探讨,该如何处理。”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那是教学最好的资源。关键是看教师能不能正视并处理好这些出自孩子的真实问题。

  有位老师在带领孩子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一位孩子冷不丁提问说,课文里写着:……正在掏钱要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我”所以决定不买,是因为行李已经超重,那后来那位少年送她木雕,她为什么就要了呢?不是已经超重了吗?孩子的意思是说既然因为超重不买,那么后面人家送她一个木雕,也应该不要,超重的问题是同样存在的呀,言下之意:是不是因为不要钱,她就收下了呢?这可是孩子心存的一个真实问题,如果不帮助解决,那么课文的人文价值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教师仅从象墩的大小、轻重上去解释,那也比较勉强。像这样的反映儿童真实认识水平的问题,就有必要深入探讨。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即抓住了这一出自孩子,又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真实想法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读了前面的课文:体会“我”开始之所以想买,那时因为木雕的确精美,事先朋友们也告诉过她,一定要买,但此时的喜欢也好,买也好,那只是自己的一种喜好,买和不买,也只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但当卖木雕的少年因为她是中国人而执意要送一尊木雕给她,少年所传递的是一份非洲人民对中国朋友的情意,那作为中国人代表的“我”来说,要和不要,就不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了,不要说象墩不太,就是大的,就是再超重,这时也一定得带了,因为它承载的是两个人民的那份深情厚谊!这样一解读,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对文本主旨的感悟也就比较到位了。

  这说明,依托学生资源,珍视来自他们的真问题进行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实的课堂才有真实的问题,解决真实的问题才会有真实的效果。

  说到提真问题,还需要提及的是:老师要努力为引导孩子提出真问题作出的榜样。这一点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做得不够理想。比如,在孩子已经预习过课文的情况下,老师还让他们根据课题提问,有一次去听《孔子拜师》一课的教学,老师在揭题后,就让孩子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相继提出了:孔子是什么人?孔子拜谁为师?他是怎么拜师的?最后拜师拜成了没有……等一串问题。其实,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知道的,所以要问,只是因为老师要叫他们提问罢了。这样形式化的提问,不应该倡导。还有,当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为了和第二课时衔接,常常会提问一个后续研究的问题,例如学了《丑小鸭》的前面部分后,老师会说:这只可怜的丑小鸭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丑小鸭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孩子会不知道吗?严格地说这是一个伪问题,无意中给孩子做出的是无疑而问,为提问而提问的样子,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老师们,通过这一板块的交流,我们希望能强化这样的意识:能否努力、有效地引领孩子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主动阅读的关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应当成为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二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1了解学生真实的阅读起点让阅读教学从现有发展水平起步

  老师们都知道,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发挥,得有赖于对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分析和确定: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我们来看一下图示:

  现有发展水平

  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

  从现有发展水平提高到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一期望区域就是最近发展趣

  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明确孩子现在到底在哪里,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起点的把握,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拔高起点,还有一种就是人为地降低起点。比较而言,人为地降低学生学习起点的现象更为普遍。例如,在公开课上,孩子自读课文之前,我们经常是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看拼音;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管孩子几年级,都这么说,有必要吗?还有,课前明明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还要说……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想不想读一读?这种置孩子的实际起点于不顾的做法,真的很不好!

  说实话,敢于正视孩子的真实起点是要有勇气和水平的。

  在这一方面,浙江省的特级教师费蔚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费老师执教的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课堂实录,看看她是怎样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让阅读教学从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起步的

  案例3:《晓出净慈寺》

  浙江杭州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费蔚

  课文还没有学,学生都已经会背了,课还怎么上?费老师勇敢地将问题抛给了学生,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古诗教学的一片新的天空。下午,我们可以观看一下费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全过程,看看她是如何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上组织整堂课的教学,促进孩子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步提升的。

  2从学生学的角度预设阅读教学方案

  阅读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当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如何从方便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讲究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种线性的教学结构,老师的确比较容易把控,但学生却少了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学过程设计的终端目标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怎样容易教。因此,我们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怎样才能方便他们学。以教者和课本为设计的全部资源,那是有悖于生本发展原则的。

  在这里我们提出两条容易操作,又比较有实效的预设阅读教学方案的建议:

  第一条,建议将教学过程作板块设计以便应需移动

  例如:《观潮》“资料袋”的引用

  关于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和杭州湾的地形特点的介绍,可以安排在课始揭题之后,也可以移到在感受了江潮的磅礴气势之后,还可以分次插入到课文相关内容处引用,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结合“海宁市”“盐官镇”等看看地图,了解一下钱塘江的位置;在随着课文“观潮”之后来读读介绍杭州湾喇叭口的资料,体会一下江面从100公里一下缩减至3公里所带来的江水涌撞那种“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气势,理解形成如此奇特景观的原因。

  第二条建议,对同一个板块的教学做多种方案的预设,以备选用。

  预设多种方案以备选用

  以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的引入为例:

  我们可以预设几种方案,如

  (1)猜谜引入:

  (2)开门见山导入:

  (3)从交流预习引入:

  又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的“奇丽、奇特”“耐人寻味的境界”“美丽并没有改变”“思乡的梦”等都可以作为切入口。如果老师事先做好多种方案的预设,那在学生提出不同问题时,我们就能因人因班而异,自如应对:

  比如,孩子提出季老为什么发出“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的感慨,那我们就可以从两个“奇”切入;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那就要从“境界”二字入手:课文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作者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境界的;

  要是学生提出的是“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说说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做了一个关于花的“思乡的梦”?然后回读三十四年前作者留学德国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总之,教学的最后方案是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境中确定的。

  3让学生亲历由浅入深,纠错纠偏的阅读过程

  我们研究学生的起点,那是为了搞清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那是要确定我们希望到哪里去;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教学活动,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呢?这就是教学过程要解决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说知识尚可以传授的话,那么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是传授不了的。

  阅读教学所以要反复强调学生的亲历性,那是因为只有亲历了阅读的过程,亲身体验了学习中的问题,困惑,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并从中体会到主动阅读的重要和快乐。

  在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时,我们要建立新的错误观,这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学生正是在亲历过程中获得真知的。因此,教师要舍得在由浅入深和纠错纠偏引领过程上花时间。

  浙江嵊州城北小学的茹茉莉老师,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理解课文中“困”字的意思时,带领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出示课文句子:“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读一读。

  接着,出示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说说“困”字的意思;

  然后打出字典中“困”的4种解释,其中第3种就是疲乏,困倦的意思;而在小鱼“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中的“困”就不是疲乏,困倦,想睡觉的意思,而是第二种解释,艰难:困难,困境的意思了;

  最后结合细读课文:“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理解濒临死亡的小鱼,当时不仅仅只是处于困难之中,而是“陷在艰难痛苦里面”,也就是字典中“困”的第一种意思了。

  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孩子不仅对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感受,而且对小鱼从被浅水围住,回不了大海到面临被晒死,亟待有人去拯救它的情境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这就是亲历过程的力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片断

  案例4:《临死前的严监生》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汪玥

  从这一实例,我们能体会到孩子对事物的真正认识,需过要经历一个由偏到正,逐渐优化的感悟和内化的过程。没有亲历这一过程,单纯记住某一个结论,那这个结论只是知识,而不是能力,以后是无法迁移的。

  第三小点,我们就交流到这里。

  4在阅读过程中品味语言,领悟方法

  阅读说到底是学生自我感悟、自主建构的过程,从中领悟阅读方法要比学习知识重要得多。

  《花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篇课文,文章的第一段写得很美,也挺有特色。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文中所写的什么花什么时候怎样开的内容,离开了课文,其实没有多少价值的。但凭借这一段话的研读,所学到的怎样感悟文章写法的特点,那是一种能力,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味语言,感悟阅读方法呢?

  我们来看一下胜利小学陆虹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断

  案例5:《花钟》品味――感悟

  杭州市胜利小学陆虹老师

  刚才,我们观看了陆虹老师带领孩子所经历的品味语言,领悟方法的教学片断。那段话表达形式上的特色:一、同样写花开、花笑,写法各不相同,作者通过不同的用词写出了各种花的特点,很精彩;二、都是写花什么时候开,表示时间的位置有所不同,这两点并不是由老师端给孩子,而是让学生自己细读发现的。直接传授还是亲历过程,不同的教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三尊重阅读个体,促进差异发展

  1变个体活动为全体活动

  老师们,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由学生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组成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但鉴于我们的国情,现在仍有相当地区的学校班级人数比较多,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客观上会有些困难。有些即便是已经实行了小班教学的区域,也仍然在采取以教师讲、问,学生听、答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个体展现的机会不多,即便有,也总是一些外向型的优秀生先占去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要是很少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机会的话,他就很难体会到学习快乐的滋味。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变个体活动为全体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动起来,进入阅读情境,从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并且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那我们怎样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开动脑筋,参与过程,而且有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呢?

  案例6:让所有孩子动起来

  《从现在开始》

  杭州市胜利小学钱丹

  从这一教学实例,我们体会到组织群体表演,将个体活动转化为全体活动,是促进个体学习,扩大受益面的很好的办法。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特别合适:演得怎么样,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动起来;就在动一动,演一演中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我表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了,阅读的快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举多得!

  2让所有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展现

  让学生在群体中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满足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最好的鼓励进行后续学习的措施。

  因为学有所得,习有所成,才是学生内在的、最大的学习动力。

  但就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在经历阅读活动之后,能够将学习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总只有一部分同学,而且是相当少的一部分。面向这么多有差异有个性的学生,如何让个体的阅读成果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呢?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

  我们来看鲁老师的《和时间赛跑》的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7:《和时间赛跑》

  ――让所有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展现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鲁哲清

  平时我们看到的寻找课文重点句的过程,一般是老师先问:你们找到了哪些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啊?然后指名回答,几个孩子一说,老师就“啪”打出课件,交流的过程就此结束了。很多孩子没有展示自己所找的句子的机会。而鲁老师这么一处理,就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孩子找的句子虽然有多有少,但都是他们个体学习的成果。像这样全体参与的交流,就实现了学习成果的最大化。

  3练习分层,要求有别,差异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习能力各异这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我们有时会忽视这一点,例如我们设计的作业往往是一刀切的,没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时我们,也包括家长,会不论孩子在哪里,也不管他们实力有多少,都要求他们爬到顶端。有的孩子做了许多努力,却仍然到达不了巅峰,不能得到肯定,这就导致孩子处在一种“我不够优秀”的阴影之中,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正视学生不同的阅读基础和能力,为他们精心设计要求有别的分层练习,才有可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得到最适合他的发展。

  我们以《生命生命》这一课为例,来说说练习分层:

  有位老师,为孩子设计了在上了这篇课文后,出示了如下三项作业:

  1摘抄你想积累的词语。

  2抄写你觉得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句子。

  3举个例子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这三个作业内容,层次是有区别的,学生可以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成功,就将属于每一个孩子。

  即便是同一道题,我们也可以设计“要求各异”的作业内容:比如《钓鱼的启示》的一道填空题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

  老师提示学生:

  1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月色的句子填。

  2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那天夜晚发生的事情进行填空。

  3还可以先写那天夜晚发生的事,再写从中得到的启示。

  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和转换课文的语言。

  再来看一个要求各异的例子吧:

  我在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设计过这样一个填空题:

  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使()能()。

  要求孩子:

  (1)先用上课文的例子

  (2)再联系相关的事例

  (3)最好还能表达一下自己的愿望――长大了你想研究什么,发明什么。

  通过练习引导孩子感悟: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填空题,它需要我们长大以后用自己的发明,去不断地做这道填空题。这一习题既整合了三维目标,又渗透了这一类课文的学习方法,还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精神,效果还挺不错的。

  在促进差异发展方面,教师学会用好差异资源非常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生活教育第一卷》)

  的确是这样的。有位老师在教学《去年的树》时,设计了三个自选作业

  A伐木人来砍树时,大树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B读完这个故事,我们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请先说说,再

  写下来。

  C鸟儿飞到南方去以后,大树经历了哪些事?让我们自己来

  编一个《去年的鸟》的童话吧!

  有个孩子选做了第三项作业,他在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编写了一个很感人的童话故事。

  孩子的学习潜能真是不可小觑!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来,但是我们可以读给孩子们听,让大家来分享这一份优秀。让孩子在伙伴互补和与人分享中受到鼓励和启发,促成每一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这就足够了

  我们的阅读教学一旦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学习的时光对他们来说就是如歌的岁月。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

  各位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学习与研讨的内容:

  1说说自己在引导学生提问方面的困惑或经验。

  2观看浙江省特级教师费蔚教学实录《晓出净慈寺》

  记录对自己最有启发的教学片断并简要写下评点和旁注。

  在小组里交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习作    下一篇:怎样出一份语文好试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