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8-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多样,有对韵歌、古诗词、童谣、儿歌、歇后语、谚语、名言警句等多种形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语文园地八》里的《春节童谣》就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朗朗上口;统编教材中还有很多民俗内容,插图也极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中,配的插图是艺术大家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气势磅礴而又具有民族特色;再如第三课《口耳目》后的“站如松,坐如钟”,用京剧脸谱作背景插图,生动而又形象。在教学中,教师也应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一年级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课题组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们课题组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对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挖掘教材本身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把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成这几类:

  1.从俗语佳句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的文本、以及“日积月累”都直接或间接地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因子,只要能充分挖掘,都是向学生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好载体。

  (1)名言佳句

  如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下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日积月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2)各类俗语

  如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日积月累”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下册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日积月累”中的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在古诗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最直接的承载。从一年级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六年级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六年十二个学期,所学古诗文60多篇,其中在一年级语文上下册中出现的古诗文有13首。

  (1)《咏鹅》、《画鸡》

  (2)《画》、《风》、《春晓》、《池上》、《小池》、《江南》

  (3)《古朗月行》、《静夜思》、《赠汪伦》、《悯农(其二)》、《寻隐者不遇》

  3.在趣味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在一年级教材的文本中出现了很多的童谣、儿歌,在对童谣和儿歌的充分阅读中,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上册39页《剪窗花》,114页《春节童谣》,下册16页《摇摇船》和《小刺猬理发》,53页《妞妞赶牛》,54页《动物儿歌》,100页《孙悟空打妖怪》

  此外,教材文本中还出现了对子歌,上册的《对韵歌》和下册的《古对今》,两篇韵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富有音韵节律的朗读中感受对子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一年级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朗朗上口的古诗文,那些散落在各文本中的佳句俗语,无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只要我们充分发掘、合理教学,定能给学生在打下扎实语文基础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

  (二)找准基点,探索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多样,有对韵歌、古诗词、童谣、儿歌、歇后语、谚语、名言警句等多种形式,结合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深入探索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到处都需要运用语文。校园环境的营造、教室布置的氛围,都是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丰富资源。室内文化的布置,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校园内开辟“传统文化墙”,墙面上一块块的古诗词、《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中的经典片段传递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结合韵律诵读,融入传统文化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难以感受诗词中的内涵,因此需结合古诗词自身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来初步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

  一位名叫秦一的母亲,2018年,随着女儿“小团子”一天天长大,秦一注册了抖音账号,化名“小一姐姐”。平时,秦一自学了一些手指游戏和儿童舞蹈,并每天教给孩子。后来秦一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对古诗词感兴趣呢?于是,她尝试着将手指操和诗词结合起来,编了《游子吟》教女儿读。她发现,手势能与词义对应,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和语言能力,让诗词更容易学会。从那时起,《咏鹅》《春晓》《望庐山瀑布》……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动”了起来,也随着韵律和舞姿流淌进了“小团子”的心中。在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三者不可割裂而谈。现在,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仍不可忽视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将音乐与身体律动与古诗词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既是传统的回归,也是极好的思路。

  3.在经典诵读中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语文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逐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节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书籍,内容都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课本内容中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诵读这些课文内容,并且对古诗词中不认识的生字、句子进行熟记和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师要开设多种课堂情境,对文章主题、文章背后的故事、文章情节和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4.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最好的理解和诠释。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因材施教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背诵一篇古诗词,或者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可以定期举办古诗词、文化故事诵读活动。可以邀请家长跟学生一起把那些有意义的文化故事改编成情景小品,使整个家庭营造一个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的氛围。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节日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节日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到这些故事发生地去采风,真正去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

  5.在教学拓展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系统编排了古诗词、名言佳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歇后语等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幼衔接阶段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立足语文素养 “谢”字巧妙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