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石  岳

(贵州省余庆中学  贵州  余庆 564400)

摘要: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考试指挥棒的驱使,则偏重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研究,它往往急功近利,只重视认知目标的落实,片面地强调语文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学生对这种极端的语文课不仅没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心理。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培养,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非智力因素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味地强调语文的技能技巧而重视语文智力因素即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情感、意志、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课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感悟、熏陶等教育方法已经很难见到踪影,这难免使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语文教学中,在注重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   激发浓厚的兴趣、唤起良好的需求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态度,是主体在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渴求。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亢奋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赞科夫曾经提出:“组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广泛的兴趣,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使人充满快乐。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进而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高中阶段,有的学生谈“古”色变,一提起“古文”就头痛。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教师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近“文言”,让学生在“之”、“乎”、“者”、“也”中感受文言文的特殊魅力,那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持久地从事一项毫无兴趣的活动,那么他在这一方面成功的可能性绝对是很小,而且这样也有损身心的健康。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性诵读,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欣赏美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对其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自然、生动、灵活而富有情趣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勇于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丰采的舞台。

2   培养炽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苏霍梅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派”教学名家于漪老师告诉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殿堂。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可以说是情感真挚、构思奇特的精品。教师充分感受到文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后,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文中那“颇不宁静”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用严谨、简洁、抑扬顿挫的抒情般的教学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独特的风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另一个感情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它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毫无疑问,学生一旦具有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他们自然会如饥似渴地参与课堂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坚强的意志,形成不屈的性格

意志是学生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不屈的性格对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生活中,人们总是提倡“勤学苦练”,并以古人“悬梁刺股”、“秉烛夜读”等等佳话来激励学生搞好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存在了几千年的观念意志确实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志不强则智不达”这强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的激励,鼓励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就朗读文章而言,高中学生似乎没有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更为卖劲,或许是因为年龄的逐渐增大,高中学生的阅读形式更偏重于一种理性色彩而一目十行。这样一来,我们的晨读课就很难听到较多的琅琅书声。如果能充分利用晨读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意志训练,让高中生甘当小学生,借助有声语言把自己置身其中,进而感受文本中不同“角色”的不同“韵味”。

在《我与地方坛》一文的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和朗读的技巧,教师通过有表现力的诵读示范,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地坛”,去领略“地坛”这一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独特风光,并在其中感悟支持着“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那一份异常可贵的情思,那一份情思其实来自于把悲伤压在心底的母亲,也正是母亲的深沉、坚韧和伟大,瘫痪的儿子才最终走向了成功。

倘若学生能够老老实实地进入教材去品味一番“地坛”中“人”与“自然”的真情对白,学生就会对这样的长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体悟让自己获得一种成就感,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而且也鼓舞了他们学习的斗志,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力,他们常常就能锲而不舍地攻克学习上的一个个难关,并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4   培养优良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

品德是每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以及理解感受,增强学生对许多事物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精神境界日趋高尚,培养他们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归园田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误落尘网中”,这里的一个“误”字却饱含了作者无限的沧桑和辛酸,他弃官归隐,一则“性本爱上山”,二则“久在樊笼里”,因而宁静恬美的农村就成了诗人的精神田园和回归之乡。这与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择手断追逐功名利禄的人相比,简直不可同年而语。对比分析之中,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涉及到学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教师只有树立起整体观念,按学生品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多渠道,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极具潜质的动力,重视非智力因素,这无疑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应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高度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六“美”去探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    下一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