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法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自《吉林市教育信息网》

    内容提要  高中语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可运用归纳法,启迪学生思维;采取比较法,促进学生思维;以多角度感知法,开拓思维;加强检测,强化思维。

    关键词  高中语法  教学方法  改革

    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探求语言规律的手段之一。搞好语法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高中语法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枯燥感,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结果也表明:无厌倦之感,持欢乐之兴,是取得每项事业成功的必备竞技状态。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始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与引导为重要手段,这是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法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一条根本途径和方法。围绕这一根本途径和方法,在语法教学的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一  运用归纳法,启迪学生思维

    在语法教学中,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启发、引导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对整个语法体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给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思维的网络,这是搞好语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可以根据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一些语法知识的实际情况,先列出一些词、短语、句子等,让学生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例如:①琵琶,②桌子,③我爱母亲,母亲也爱我。④热爱老师,⑤我喜欢他。这些例子虽然简单,但正确地排列出它们的顺序却不十分容易,要求学生必须对整个语法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排列正确。否则,就会出错。

    面对上述例题,学生必然展开积极的思维,头脑中一定要进行比较、综合和归纳。当学生处于急于求正的状态时,通过引导得出结论。正确的排列应当是①②④⑤③。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原因。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由语素引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由词引出单纯词、合成词以及合成词的类型: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名量式等;由短语引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介宾短语、主谓短语等;由句子引出单句类型及变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脉搏,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流动,将学生从朦朦胧胧的状态中导入清晰明朗的境地,从而将原有的零散的语法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和效果,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  采取比较法,促进学生思维

    语法知识,学生初中接触过,但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在高中阶段,如果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分几个专题,采取比较、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点面的结合上,把握语法的规律和特点,也是搞好语法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展开讨论。

    1.形容词与副词的区别;2.动量词与物量词的异同;3.介、动、连词的鉴别:4.双音节词与双音节短语的标准;5.框架式的复杂短语的分析步骤;6.识别多重复句分句的几个误区等。

    题目一出现,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本来打算俯首垂耳接受老师“灌”的被动学习被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所代替。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引导学生,一要从词的属性上去分析,习其特点;二要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充当什么成份去判断。然后,可进一步举例,重点解剖一两个“麻雀”。例如,

    今天早上白跑了一趟;

    白白的馒头真香。

    在上述两个句子中,“白”各属什么词性?“白跑一趟”中的“白”,是放在动词前的,对“跑”的结果加以限制,在句中充当状语。这正与副词的特点及语法功能吻合,因而是副词;而“白白的馒头真香”一句中的“白”,是放在名词“馒头”前面的,对馒头加以修饰。根据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的特点与形容词的特点与功能,可以将其判断为形容词。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比较、讨论,既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语法的枯燥感,又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把握语法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不能放任自由,又不能喧宾夺主,而要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拨其乱使其稳,拨其偏使其正”,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竞争、有序、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学习和思维的状态,达到“一点就通,一导就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

    三  多角度感知法,开拓思维

    学生的思维可以是多方位的,为了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多角度设疑,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思维的视野。比如,借下面一首《无风诗》,要求学生指出加点词的词性,说出该诗写了什么自然景象,其特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该诗为:五湖四海浪涛涛,刮上尘埃冲上霄;两岸芦苇尽作揖,树上无鸟树梢摇。

    面对这首诗和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得出结论:“涛涛”一词是用来说明“浪”的状态的,是形容词;“刮上”的“上”,是趋向动词;“尽”是副词;“树上”的“上”,是方位名词:“无”是动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诗的内容、特点及修辞手法。该诗是写“风”的。它写尽了各种形式的风;有“狂风”、“龙卷风”、“和风”、“微风”,但全诗无一“风”字。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和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选取典型事例,多角度设疑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词的词性、特点以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描写事物,从而达到开拓学生思维之目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积极的启发与引导,又要始终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加强检测,强化思维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考查的方法,检验一下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打破常规,可在以下两个方面做点文章。

    一方面,巧设题型。既有“排序型”,又有“多项”,还有类推型、分类型。尽量灵活多变,覆盖所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每人出一份试卷,并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出标准答案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强化思维,逼着学生去思考、鉴别、筛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综合训练,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然后,再互评,互判,互解,并由语文科代表作出综合分析,老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改正。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思维的过程,而且也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学原则。

    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无限的。作为老师,重要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师教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心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之开,纯熟之功弥熟;乃为善教育也”。因此,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大胆突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好的教学方法来。

    【作者简介】要秀英,女,1954年生,1982年内蒙师大后期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现为包四中高三语文教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口语训练三阶梯    下一篇: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