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管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管窥

 

方关军

摘自:《绍兴教科研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正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许多一直被视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现在都已迎刃而解。譬如,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剖面图、展开图,理化生学科中一些瞬间发生的或是宏大或细微到肉眼不可视及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物现象,地理学科中诸如大地震、火山迸发这类常人不可近及的地质现象……等等一些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一经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和演示,便变得形象直观而具体逼真,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然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多媒体电教手段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形式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回顾近两年来所听的一些语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例不少,但是成功的却不多见。一些教师误以为多媒体教学就是画面和照片的展示,课堂上每每都要演示一番用画面和照片制成的多媒体课件。结果一篇意蕴深邃的散文被上成了旅游风景介绍课,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被上成了影视录像剪辑课,语文教学的目的被严重背离,语言教学的功能被严重弱化。造成这种缺憾显然不是现代化教学工具而是教师运用不当所致。本文想就此谈点管蠡之见,以祈同仁赐教。

首先我想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任务说起。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本中的范文是典范、优美的语言成品,作品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对自然、对社会洞悉入微的认识与描摹,是以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诉诸学生感官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语言信息符号中摄取意义,达到理解,才有可能探求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表现特色,也才有可能进而对阅读材料进行鉴赏与评论。正是在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解码、还原和吟玩的实践中,学生才逐渐地积累了语汇,也积淀了文化,增进了语感,懂得了语言规范,学会了筛选与概括、拓展与创新,学会了赏析与作文,思想得到了充实,思维日臻于成熟,同时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即打实了基础,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如果在解读课文时,教师一味地将文字破译成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这势必淡化语言训练,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因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样做,既培养不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也培养不起学生的语文能力。

再从艺术层面上分析,文章是一种语言艺术成品,语言艺术不像绘画艺术和影视艺术那样,以可视的色彩、图像、场面、动作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它需要以书面语言作为工具来展示场面、描写景物、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抒发感情。因为有了语言这个中介,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从书面语言到具体事物的转换过程。当读者浸淫涵泳于美文佳作之中,他所获得的自然不仅仅是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更有其语言本身的艺术美感。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描写康大叔与华老栓交人血馒头的那个场面。康大叔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一只手“摊着”,向老栓要钱,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血淋淋的人血馒头”,同时还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着“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些神态和动作描写,活现了一个凶狠、贪婪、粗野、蛮横的封建统治者的爪牙的形象。这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化语言的艺术魅力,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技巧,在以表现艺术为主要手段的戏剧中是无法领略和欣赏得到的。

再如赏析朱自清的散文《绿》,它那清新而美妙的意境,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所饱含的向往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感情,那贴切新颖的一串串比喻和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所创造的语言艺术美感,哪怕是我们站在最为逼真的图画面前甚至置身于梅雨潭的美丽景色之中,都是无法感受得到的。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不能以任何别的艺术欣赏来代替的。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群英会将干中计》、《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挨打》等一类作品,我们尽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看几段《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电视剧的相关片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绝不可以观看电视剧来取代课文教学。

文学作品如此,其他文章的教学概莫能外。常识告诉我们,语言具有模糊性。而语言模糊性的特点给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以更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状况又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积淀和认知结构状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当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只要符合情理,就应该允许有多种思维结果的存在。按照阅读教学的原则,教师不可能也不应当把学生对语言形象的认知强求一律,固定到一个模式之中。过多地使用图片、录像和实景照片,这其实是以教师的想象或实景图像取代了学生的想象,结果只能把学生装进教师预设的套子之中。长此以往,青少年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会被日渐地磨去,独立创新的灵气会被日渐地消蚀。而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也确是如此。教学研究总企求着这样一种境界:要么在相同时间里获得比人家更好的教学效果,要么以更少的时间或以更便捷的方法达到与人家相同的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当然不是为了纯粹地赶赶时髦,而是为了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没有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帮助的话,那么教师与其那样煞费苦心甚至废寝忘食地去搜寻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话,还不如把精力更多地用之于钻研教材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操作规律,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科学一些。哪怕是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路,其操作也要便捷得多。

如是说,并非要抹杀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是想探讨怎样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顾名思义既然为“辅助”,就应当符合“辅助”的要求,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当符合以下几条原则:

1、一致性原则

语言教学既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那么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应围绕着语言教学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为此而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和所采取的一切方法与手段都应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取得最佳的综合效应。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也不应例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譬如利用它声像结合的特点来创设情景,营造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它更替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密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它来图示课文的内容结构,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的灵便,可以随机地引用材料或向学生介绍范文、推荐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和交流,大大提高写作指导和讲评的效果;复习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便于把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知识树”,结成“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此等等。如果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保持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则可以避免干扰,从而体现正向的辅助效应。

2、适度性原则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备课中精力投放的适度性。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而不是舍本逐末,把精力主要用之于图片资料的搜集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在形式上做文章,因为只有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二是使用的适度性。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电教手段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如果不管需要和用途,时而听录音、时而看录像、时而又是漫无目的的课件展示,叫人眼花缭乱,其结果必定会喧宾夺主,游离训练主线,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

3、灵活性原则

前文已述,由于语言模糊性的特点给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以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理解存在的必然差异性,这就预示着课堂情形的多变性,尤其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今天,课堂变化的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复杂难料,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教师也难免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法时,充分地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地将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更灵活一些,以便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出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机器转”的尴尬场面。

最后,还应当再提一句,教学的革新,最根本的应当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如果不在思想、观念上获得更新,教学设备和手段再先进也只会是“穿新鞋走老路”,以“新瓶装旧酒”罢了,由原先的教师“满堂灌”演变成教师与机器的“满堂灌”。果真如此,那么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一种新的缺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