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董乃铭

南充二中  四川  南充   637000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本着这个精神。重视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

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它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听、说、读、写中的许多问题,就能一通百理。因此,阅读教学应该着眼于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点,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方法           

    例如:在确定文章中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时,一般习惯都是从上文中去找,一九八一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要求考生确定“这些个别特质因此就有了遗传下去的趋势,如果这些特质在同一个种的许多个体中发生,那么,它们还会通过累积的遗传按已经采取的方向加强起来。”这一句中“它们”的指代内容时便是如此,只要往上文看,就可以找到其答案是“这些特质”。但是,如果我们要确定《纪念刘和珍君》中“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段文字中“此”字的指代内容时,就不可只是单纯地往上找答案,而主要是往下找,才能找到它的正确答案是“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为什么下文中的话是正确的答案呢?因为这里问的是“这一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而不是说这次死伤本身的意义。另外,有一种情况,则是要求我们上下结合,融而为一。《纪念刘和珍君》中第一段的末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句中的“这”字就应该这样理解。即是指代“我将深味……快意于我的苦痛,”又与下文有关。因此,在引导学生钻研文章时,就应该让其掌握瞻前顾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有些文章的内容有貌似矛盾的地方,也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如《<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有许多论述,我没能指明它的来历和参考资料,但是我希望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里,作者一方面要求读者相信他的正确,另一方面又承认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只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可以看到矛盾当中有统一。所谓正确,是指本书的观点都有事实作根据,作者对他的基本思想确信无疑,但在繁杂的材料面前,也不排斥某些错误的存在。

2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

    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可能想象,世界上有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绝对新颖的事物,新知与旧知总是有各个方面的联系,如果我们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推断,那么就能迅速地认识、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阅读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推断的方法,以文言文来说吧,在古文中,往往有这么一些词,它们在句子中,从位置上看是一前一后,而从意义上,则恰恰相反。如

“夫草有莘(草名)有   (草名),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吕氏春秋·别类》)这一句中的“独”和“合”这两个词就是这样的关系。有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不善于推断,竟然把“独”字理解为“独自一个人”。其实,“独食”和“合而食之”正是前后形成对比,

   

二者必然是反义词。既然“合而食之”是指把莘和   这两种草配合成一起吃,那么,前面的“独食”必然是指单独吃一种草而不可能是“独自一个人吃”。另外,一篇文章中的材料和结论,论据和论点之间,在内容上必然是互相制约的。作为结论,论点的关键词语,其含义必然与材料、论据的内容分不开,所以,对材料和论据的内容加以概括就有助于确定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进行深挖的思想方法

    有些文章环环相扣,寓意曲折,就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穷根刨底。

4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进行类推的方法

    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经学过“竟”、“竟然”这个表意外的副词的作用,如“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这一句中的三个“竟”字,第一个“竟”是用来突出反动军阀的凶残,第二个“竟”是用来揭露御用文人的无比卑劣,第三个“竟”则是歌颂刘和珍等三人临难从容的高贵品质。认真地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竟”、“竟然”这些词的表达作用就有了较具体的了解,都是用表意外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不同的人或事的感情,或褒或贬,或赞颂,或揭露。赞颂什么,揭露什么,则视文章的内容而定。正因为有了这么一点基础,所以,当学到《文学和出汗》中“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了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这段文字时,略加点拨,不少学生都能正确地指出,前面的“竟”字是为了突出论据的虚伪,后边的“居然”是为了突出推理的荒谬。这和《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几个“竟”字相比较,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类推能力,才能触类旁通,得出正确的解释。

5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进行分解与组合的方法

    对不同性质的事物进行分门归类,做到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是条理性的表现。对同一事物,把整体进行分解就可以了解到每个局部的特殊性,避免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金;把局部又组合成整体,获得完整的印象,避免了一叶障目,迷惑于细节的现象。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智力活动,是重要的分析概括的活动,必须经常进行这种训练,以求切实掌握这一方法。划层分段地属于这一类型的训练,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的越俎代庖!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这种训练贵在认真,就能收到实效。

6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进行独立思考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展其求异思维。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而在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掌握两点。其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穷根追源法,也就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衡量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其二,是“反其道而思之”的反弹琵琶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提出新看法。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人云亦云,习惯于独立思考,所以常常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有个学生对“郑穆公使视宾馆,则束载、厉兵、秣马”这一句中的“则”字的译法表示怀疑。这一“则”字,有的译为“就”字,有的译为“却”字,但作“就”字讲是表前后相承的关系,作“却”字讲是表转斩,有意外的含义。这个学生在仔细审度语意,把握全文思路之后认为,“郑穆公使视宾馆”这一件事和“(杞子等人)束载、厉兵、秣马”这一件事在发生时间上并非先后相承关系,后者倒是发生在先(一个“矣”字就表明了这一点)。因此译为“就”字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分句之间也不是黑白关系,并非表意外。因为郑穆公派人去查看时,是在郑商人弦高“使遽告于郑”之后,已经估计到对方是内奸,可能正在图谋不轨,这一点并非意外,不过是了解得不甚具体而已。因此译为“却”字也欠妥。这个看法颇有见地,也是合乎逻辑的。教师在学生的启发下,经过一番钻研,认为这是表推溯时间的关系,译为“原来已经”比较恰当。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说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下一篇:给文章赋予生命,让文章充满活力——学会人物细节描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