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的良方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多数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分析讲解,不能很好地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从而造成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脱节。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实践发现,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练笔,是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补白,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课文不论风格、体裁如何,大多都留有空白点。如果让学生仔细读、仔细体味,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让学生巧妙补白,在学生最想表达的时候让其进行小练笔,这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如在教学《荔枝》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时,我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用心去体会,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抓住“依旧”一词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从“依旧”一词,可感受到每年荔枝成熟上市,看到荔枝,作者就会想起母亲,对母亲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入谈。有的学生说,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遗憾,联系上文可以发现,当作者得知母亲临终前没吃到荔枝,都给了心爱的孙子吃时,他感到很遗憾;还有同学说,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是一种痛苦,母亲那么喜爱荔枝,临终前却没能吃到,这是作者永远都无法弥补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中,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随作者的“悲”而悲,随作者的“思”而思。
  至此,我感到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真正地在学生心中起了波澜,泛起了涟漪,学生有较强烈的表达欲望。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你能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学生都埋头刷刷地写起来。学生写完后,我又让部分同学把自己写的读给同学们听。我发现,学生的小练笔,语言流畅、生动,感情真挚,既让学生升华了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围绕学生讨论的焦点,引导学生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材,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当辩论到一定程度,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碰撞出来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后半部分内容时,我说,当主裁判判罚由福勒主罚点球时,福勒却认为自己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故意将球正正地踢向西曼胸前,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话音刚落,一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福勒怎么可以这样不认真地对待裁判判罚给他的点球呢?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出色的球员。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发言,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辩论开始了,正方说:体育比赛的宗旨是增进友谊、促进团结。虽然福勒没有罚进点球,但他的行为感染了观众、感染了对手,这比进球更加精彩。难道他不是一名出色的球员吗?反方说:虽然福勒的行为感染了观众,但福勒放弃这次机会是对整个球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不能称为一个优秀的球员。
  就在同学们争论时,我紧抓这一契机说,老师想问问大家,到底什么样的球员才能称之为优秀的球员呢?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由于有刚才辩论的基础,学生很想把自己的想法一写为快。这样的习作安排,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让学生模仿习作
  语文也是一本作文教科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重视阅读对作文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学会写作。
  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联系作文开展教学,充分挖掘课文本身具有的读写因素,细心研究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佳词妙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桂林山水》一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体味文中两处排比句的优美、简练,同时帮助学生理清文中“总—分—总”的层次特点。紧接着,我让学生选一处当地的风景,模仿本课,进行小练笔。
  让学生模仿写作,学生就感到有扶把,不把作文当作一件苦事。经过长期模仿训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教学效果看,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让学生模仿习作,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当然,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模仿写作,要纠正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指导学生在“巧”字上下功夫。(作者■张泉淼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语文课串成美丽的项链    下一篇:情感渗透:语文教学的良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