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我看80后的精神追求——写给马亮和80后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不知前几代人面对年轻一代时持何态度,印象中似乎总是关切与提携的神情。一如鲁迅先生,总是驱入青年的内心,鼓励他们的正义、勇气乃至牺牲精神。这也是鲁迅之所以成为几代人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将自己的精神注入了广大的青年的血脉。但是,当现今的“80后”出现之时,我们这代人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人大多表现出异样的排斥心理,至少都有一种少见的谨慎或回避心态。尤其是在“韩白之争”后。
  何耶?是对80后在顷刻间大幅占有了文学市场的愤怒、忌妒?还是两代人之间巨大的鸿沟?
  这个问题始终有人问及,但我始终也没有厘清。现在,一个叫马亮的青年走出来,迫使我又一次将这个问题追问,不能不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开始审视这部小说及马亮同时代的这群叫80后的青年。其实,在此之前,受新浪网、腾讯网的邀请,参加了数次网络文学评选活动,也读过一些80后作者们的小说。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我开始逐渐认识这群与我隔着一条大河的青年。
  我发现,如果说,此前几代人之间有一种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精神的话,而80后与我们似乎真的有点断裂了,与历史的断裂。80后有一种突然冲出来的感觉,他们翻脸不认前辈,且有一种“重新开始”的精神。特别是我们发现,不仅仅80后崇拜80后自己(“我是最棒的”),就是90后也崇拜80后,他们的历史似乎就是从80后开始的。这种断裂还表现在文化的背景上。前几代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即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背景,还是中国的,甚至是社会主义的,但是,80后不同了,他们的背景早已是与全球文化相联的,杂乱的,多元的,多声部的,多侧面的。一般而言,欲望写作是与商业文化对应的,是民族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衍生物。当年轻一代置身于流行音乐、明星广告、跨国公司、韩剧、悬疑小说、酒吧、超市、歌厅之际,他们面对的其实是与前辈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这种温床式的环境培养出的一代已经没有苦难意识,对强烈的声色能够泰然受之,不管是有毒的还是无毒的。当年郁达夫在《沉沦》中的自悔和原罪感,在这一代中也许已经荡然无存,他们文化心理结构中也许根本没有这些因素。他们不太喜欢讨论中国的作家,高低床上放着的是村上春树和丹布朗。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由经典构成的文化社会、文明历史,但他们喜欢解构,而且他们的解构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的解构已大为不同,他们的解构已趋于无形无迹、无声无息。让人几乎无法觉察。解构已成为他们内在的行为。
   因此,在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与精神方面,几代人几乎是无法对话。你要坚持的,恰恰可能是他们早已放弃的;你认为可笑的,恰恰在他们是智慧;你要沉重的,一如这大地,但他们要的是轻松,一如在天空飞翔。总之,当你认为他们理所应当地继承你们的遗产时,却看到他们早已远去。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在面对80后时真正失语的原因吧。
   在这个叫马亮的青年写的《草花戒》(长篇小说,内蒙出版社出版)里,我仍然看到了这一切。马亮使我想起马原。马原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而马亮则说,我就是那个叫马亮的80后。想到这里,我突然眼前一亮,其实他们两代人也是有关联的。
   这样一看,倒也让我看出些许新的气象来。
   当然,毋庸置疑,同80后青春类小说一样,《草花戒》仍然不外乎几个特点:青春的叛逆、成长的烦恼、易幻的爱情、多愁的感叹等等。潇阳与凝晨、妍雨、雯帆、雪婷等的爱情的一一逝去,不仅仅标志着这一代人成长中的痛苦,同样也透视着这一代人不同于往代人的青春季的情感经历。他们在对待情爱、性、理想、信仰等方面的纵意、无助、彷徨和孤独是这代人所独有的。这已不令人惊诧。
   令人惊诧的是,在《草花戒》中,我看到了一种和解。也许对马亮来说是无意的,已经构成他生活、思想的元素,但是,对于我来讲,它有特殊的含义。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无时无刻都在诉说成长时的烦恼、痛苦与叛逆,但是,在这些背后,我看到的是主人公对于父辈的认同。他们在乎父辈的感受,在乎家庭的温暖,在乎理想的延续,同样,在经历若干的情感痛苦之后,他们还在乎性的纯洁,以及种种人生的责任。这些都表明,其实,在骨子里他们还是愿与前辈人和解、沟通,并与他们一致。这是生活所给予的启示,也是文化在内在本质上的校正。
   同时,我还看到了另一个80后的形象,即身处西北的80后。这是由一群人所构成的。他们有特定的地理文化的象征——黄河;他们有共同的道德追求——求真崇义,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仍然在这群人中间闪光;他们还有与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不同的特征——面对贫困及战胜贫困。与敞开的、沐浴着海风的东部相比,西部是一片沉静的、内敛的黄土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太深厚了,文化性格太坚固了,要动摇它就没那么容易。人是文化的动物,西部青年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承续了这种厚实大气的文化精神,自然对那种浮华声色少了一些认同感,内心还是隐隐响着神的声音。虽然作品中主人公潇阳家也不怎么贫困,在他们要进行社会实践与自助时还给予了2万元的资助,但是,在这些青年的心中,物质的追求仍然是次要的,精神的追求才是主要的,他们没有此前80后文学中描绘的炫目的物质欲望,也没有在欲望中欲仙欲死的极乐追寻。他们仍然趋于传统。
   也许对于80后来说,他们不愿轻言和解,或者不愿承认这是和解,但是,在80后马亮小说中透出的精神因素,的确是一种和解的征兆。不是神情上,而是内心;不是物质的,而是文化的,本质的。欲望其实是很枯燥的东西,叛逆行动往往也很容易疲软。当80后无畏地消受过声色之后,发现欲望也是索然无味的;当80后成天忙于叛逆时,发现突然面对的却是无物之阵,激情不能持久。美国垮掉的一代当年风行一时,大有横扫一切之势,但实际上也是稍纵即逝,没闹出什么名堂来。一个事物走到极至,必然会出现反弹,又向起点回归。80后在把一切尝过一遍之后,也许蓦然醒悟到只有宁静的诗意才能安抚疲惫的灵魂,只有精神的旗帜才能永存于荒芜的大地。
   当我发现这些时,我不禁为当下文化中的隔膜悲哀。很多人执着于表象,夸大了80后与前代人之间的鸿沟,而80后也自陷于叛逆。其实,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追求、信仰,后一代人定然是踏着前代人的肩膀甚至尸体走过的,否则,历史不能向前。不满才是向上的车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后代人必须学会尊重前代人,而前代人也必须学会容纳、尊重后一代人。试着去解读他们,一切便都和解了。
   愿我所讲的“和解”,还能走得更远、更壮阔一些,更无私无畏一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文学价值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虚伪”的历史叙述——从《郑伯克段于鄢》看历史叙述的虚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