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大学语文”是一门多科性渗透的边缘科学,它是培养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该课程现在已成为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而且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深入开展,它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来看,这样一门课程在大学并不怎么受重视,学生也不见得很欢迎,有的甚至戏称为“中四语文”。学生兴趣不高,教学困扰不少,因此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不够明确,长期以来形同鸡肋。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好学坏似乎不打紧,教师教好教坏也似乎没多大分别,甚至有的系,有的专业不开这门课程也没关系,这都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到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在哪里?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陈旧。现在的大学语文的教材尽管形式五花八门,但内容大致都差不多,就是一些文选,只不过比中学稍微深一些罢了,教学方法也基本上是沿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这肯定不受学生欢迎,学起来难免缺乏积极性。
        四、学生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偏低。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打好基础,读、写能力欠缺,文学素养偏低,有些很浅显的作品都读不懂。在大学阶段,由于为了将来的就业,什么都要量化,学生整天都在应付考试,考各种各样的证,根本 没时间读书,只读课本。读作品没时间就看梗概,满足于“知道”而已。整个社会人心浮躁,无法从容阅读作品。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高起来也就很难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若要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宏观教学目标,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它贯穿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之中。主要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过去大学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在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共事合作,对群体和社会要有责任感。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跟学生提起,甚至把“学做人”摆在了“学知识”的前面。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在于团结教育人民弃旧扬新从而使人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些年,在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最致命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人文教育,主要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二、加强文学教育,注重文学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大学教育的目标旨在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文学又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入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基于审美教育的需要,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断在考试,学生文学修养较差,笔者这一代人在中小学就知道的许多佳句名篇,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不知道。到了大学,也越来越实用主义,学生们为了将来就业需要,不断在考各种各样的证,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审美教育被大大忽略。因此,现在的大学生心灵越来越粗糙,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精神没有了,心灵的根也失去了。基于以上两点,大学语文教育应重在文学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从大学语文教学看,学生经过中学阶段较长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阅读现代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也掌握了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果教师再像中学那样就篇论篇的讲授,必然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那就真成了“中四语文”。对学生来说,大学语文不像专业课那么直接和新鲜,学起来难免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当今的影视音像艺术的普及更使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可以有以下几种途经:
        1、教师讲课应有别于中学的讲授方式。可采取专题学术报告形式附加答疑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要探索把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之中,并酌情借助有关的影视音像资料。甚至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在天地人的大自然中感受教与学的审美愉悦。
        3、设计相对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避免具有标准答案的习题束缚学生的思路以致难以创新。
        4、进行论文形式的考试。要求有学生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
        5、把课外专题讲座、课外诗文欣赏、名作导读等纳入大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形成文学陶冶与“立交型”空间氛围,使学生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单一型”的课堂灌输型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潜移默化来打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公共管理系 杨 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大学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下一篇:关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