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龚国平    李超

        [摘要]本文从教育法典、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进行研究,并从理论上作出定位的界定;围绕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和探索,论述了建设和改革的途径、方法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高等 职业 教育 解决 问题

[作者简介]龚国平(1963-),男江苏溧阳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研究。李超(1948-),男,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研究。(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近2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职业技术院校队伍之大、办学规模之巨,招生人数之多等诸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高职教育的振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本地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和紧缺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效大、办学特色鲜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构正确的高职高专院校。但仍有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不甚准确,办学特色不甚鲜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不甚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需要解决。

一、比较两部教育法,依据两个规律,正确给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正确给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既是解决教育思想观念,明确办学方向目标问题,又是解决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认可、满意程度的问题,更是解决凝练办学特色,实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问题。因此,给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这是件十分重要的大事情。如何正确定位,让我们先比较两部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8、29)中第四条,阐述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它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阐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它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第三条,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它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第四条阐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它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比较两部法典,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高等教育的共性,它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又一支奇葩,又一支生力军。它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外延,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活力,更具有无穷魅力。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的研究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而且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职责为“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职业”和“技能”是核心。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针对或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只有坚持走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就必须着力于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产学结合。

通过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种定位,之所以正确,因为它不仅遵循了国家政策法律,而且遵循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回顾我国的职业教育,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况,我国职业教育崛起于八十年代,兴盛于九十年代,鼎盛于21世纪初,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中“小城镇建设”、“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工业现代化”相生相伴的,换言之,是与我国星罗棋布的各种各样的企业相生相伴的。两者共生存、共发展、共繁荣,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受益。如果没有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生机盎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走的是外延式发展的路子,即劳动密集型的路子,粗放生产,对职业教育选择性不强,对毕业生要求不高,学生走出校门可以慢慢适应社会,企业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技术再培训。九十年代开始,企业转向内涵式发展,即转向技术型,精细生产,企业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密,企业类型越来越繁多,对职业教育选择性要求越来越挑剔,同时对毕业生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要求学生既能主动适应企业,又能顶岗即刻为企业创造效益。在这种严峻的挑战下,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时,有人提出职业教育这杆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职业教育路在何方?迫使职业教育者不得不冷静地认真地思考问题。进入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迫切需要定位的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

    

经过历史积淀和不断探索,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离开了企业,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会滑波,甚至会丧失生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给他们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院校、企业双赢,才能使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才能使院校永远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我们所作出的这样的定位,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深刻理解专业内涵,正确设置专业,突出办学特色

专业的内涵是什么?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将来步入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特有的技能和本领。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石。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纽带和桥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专业设置正确,招生就热,就业就火。反之,招生就冷,就业就难。

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着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共性多,个性少,你有我亦有;地域经济凸显较差;职业岗位群较松散;囿于办学条件;囿于师资等等。一言以蔽之,与社会、行业需求严重脱离,缺少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着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声誉,而且制约着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设置专业,设置什么样的专业?

专业设置必须以教育的定位为依据。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前瞻,要站在社会实践的前沿,预测经济的发展,预测行业的裂变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变化,根据社会、行业需求人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大胆地设置新的专业,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其次,要因地制宜,对本地区本地域进行周密的社会调查研究,收集和掌握这里的环境资源、自然资源、物产资源、人力资源等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正确地寻找出这里的经济特点和结构,这里的潜在资源尚待开发的前景,这里对人才需求的类别、数量,然后得出这里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论证结论。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专业。如果这样,那么所设置出来的专业,就必然凸显个性特色。

第三,要结合院校的自身特点,从院情校情出发,有的放矢。每个院校都有每个院校的实情,就院校名称而言就彰显各自的特征、各自的形象、各自的魅力。全国各地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办得好?因为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办出自己特色。据调查资料反映,这些学校紧紧扣住以“医”为中心的职业岗位群设置自己的专业,与医无关的专业他们决不设置,正是他们凸显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彰显了专业魅力,因此,办学红红火火,赢得了社会很高的声誉。假如,我们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设置专业也从自身特点出发,以“农”为专业龙头,开发出一系列农业方面的专业,学了农字头的专业就能让学生致富,农业院校岂不兴旺发达?假如我们的纺织职业技术院校设置专业也从自身特点出发,以纺织为专业龙头,开发出一系列纺织方面的专业,学了“纺”字头的专业就能让学变成纺织技术老大、纺织行业的小老板,院校岂不生机勃勃?

第四,要变一元为多元,院校设置专业不要单相思,要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特别是用人企业参与,他们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如果院校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校企联手,强强联手,共同参与设置专业,那么所设置的专业一定会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同时,能够避免盲目性和风险性。

第五,切忌因人设置专业。因人设置专业,其害无穷。有了好专业,不怕无师资。师资可以招聘选用,师资可以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支“双师型”的队伍是关键。要让新教师、年青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上去参加劳动和实践。要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人员互兼互聘。

第六,专业名称的确定要讲究规范性和科学性,专业口径不宜太宽又不能太窄。不仅要适应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而且要适应多次择业的换岗需要。

三、明晰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思路,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同样要根据教育的定位来构建。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技能课,着力于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讲:

1、课程结构设计要合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需要或人才市场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市场是杠杆,市场是调节器。要围绕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并适时地进行调整,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机动灵活,适时地进行调整,适应市场的需要。

2、课程体系要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别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

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等,这些素质构成一个统一体,叫做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具体讲,是技能素质,是就业素质,是岗位素质,是个人生存发展素质。职业素质不是一蹴而就培养出来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历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别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职业素质教育要每学期都有时间和空间安排,切不可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进行。

      

3、实践课程体系要突出,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是什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过程培养,是序列培养,是系统培养,是链接培养,是靠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模拟仿真、实际操作,不断培养成的。实践和实际操作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4、针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最主要的形式应为实验、实训、实习。校内要有优质的实验实训基地,开出率要高;校外要有坚实的实训、实习基地,利用率要高。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方法灵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

5、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整合即删去适应性弱的课程,增加适应性强的课程,使之合理、适度。一切都围绕“适用”、“应用”组合课程。

6、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并且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采取质量控制,严格管理。

7、要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要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纳入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时数,明确教师,确保通过率达100%,使学生毕业时有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在手,主动适应择业或转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