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语文“品读”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品读”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鹤山市沙坪第一小学  钟伟林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学科间不断交流与融会贯通,使学科的整合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也优劣尽显。小学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抽象与具体的双重性,因此对概念教学带来了种种的束缚。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吸取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之所长,显得势在必行。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结合课标的理念,融合各学科教法的特点,笔者大胆尝试把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教学”引入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来。

关键词: 语文品读教学;数学概念教学;应用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概念中,有的是相当抽象的;有的是硬性规定,无法让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有的虽然可以借助于直观,但规定的数学术语,学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有的则是学生无论课中甚至课外也无法获得直接体验的。采用语文教学中的“品读”进行概念教学,在“读”中“品”,细嚼慢尝,可以更好地解决以上的一系列问题。

品读,顾名思义,就是品赏性阅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特有的方法。重在读中理解,重在读中感悟。数学的概念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可读的元素”,因而借助于读和品,更有助于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品读数学概念有四方面的好处:一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以便灵活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二是可以从品读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三是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四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自学能力。

数学概念的“品读”:就是让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

“读进去”:是指让学生通过初步的读,感知概念要说明的是什么?有哪些关键词句?是哪些知识的积累或迁移?

“读出来”则是指:让学生带着初读的感知,进行深入的“品”,力求品出问题,品出“情(概念的整体架构情况)”与“思(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情”启“思”,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数学概念的“品读”大致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初读晓其意

   初读知其意,就是要让学生“读进去”。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理解的需要。通过读,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理解。这种理解必须借助文本进行,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概念的文本材料,读出概念的关键与重点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通过认真读,从整体上感知概念,然后通过各种读的形式保证感知的准确性,并根据概念里的文字或词句唤起学生对概念表象的感知,初步理解概念的事理,先让学生对概念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方程”这一概念。由于首次接触“方程”,尽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把概念灵活地呈现给学生。但事实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的感知仍然普遍停留在表面。因而,我在教学中大胆采取了品读教学,不借助任何的手段引入概念,而是直接把概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直接阅读,从字面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相互交流阅读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加任何提示或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基本能根据文本的表述概括出“方程”概念中所隐含的“含有未知数”、“等式”等的关键字眼,明确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初步达到了感知概念表象的目的。

二、再读明其理

   “再读晓其理”旨在让学生“读出来”。构成数学概念的文本,虽然通过初读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概括出概念的关键所在,但还有许多不太引起学生注意的,看似平常的地方,它们往往是意思比较明白,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忽视。正因如此,就造成了数学概念教学的缺失,学生理解欠缺深入。“读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概念关键词句中走出来,在咀嚼的过程中领略关键字句在概念中所处的作用和表述的现象等的情况,体会其精妙之处。这样既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概念深层次的含义,同时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理解效果。

如上述初读“方程”这一概念后,教师往往因为学生能准确概括出“含有未知数”、“等式”这两个关键词,就忽视了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中走出来。从而导致“方程”概念教学 “到此为止”。恰恰相反,教者这时必须引导他们抓住“含有未知数”、“等式”等的关键词进行深入品读,了解其在概念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可以提出诸如“你还能从这些关键词中知道些什么吗?”“你怎么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细读”到“精品”,从而进一步明确“方程”这一概念的弦外之音,就是要构成方程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含有未知数;二必须是等式。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通过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句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能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程”这一概念的含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深读究其源

“深读究其源”,就是通过深层次的品和读,挖掘概念产生的根源,抓住概念中的规定描述,通过有对比的品读,从读中让学生感知知识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多角度思辨分析,对概念进行科学的判断,形成独创的见解,从而使概念进一步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环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抓“眼”、扣“心”,寻“线”:通过概念中的“文眼”(概念中的关键词句)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情境思维的共振后,再扣住概念的“核心”,辐射至整个概念,通过字里行间让学生在“细读”与“精品”的过程中领悟其要表达的内涵,最后中找出有关的线索,适时借“核心”把零碎的“线索”交织起来(有的概念明暗两线并存,教师在导读过程中一般先让学生从明线入手,再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显信息”去推理出“隐信息”,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逐层深入。),最后让学生寻“线”而导,顺藤摸瓜,从而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明晰。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的概念时,可以进行这样的品读教学:首先让学生通知初读明白到“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然后再让学生细“品”概念,深挖出概念的内涵——在“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这样简单文字表述中,最能让学生通过读而得到启发的当然是那让他们显得特别熟悉的“”字。这时教师再适当设疑:概念中所表达的“除”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水到渠成地就会激发起沉浸在“细读精品”中的学生的求知欲——想深入了解“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创设一个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情境(或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是同伴相互研究探索,也可是自主完成),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深挖出“比”和“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教师还可以视乎学生的接受情况,引导他们再进行深化,从“除法”联想到“分数”,然后让学生在“比”与“分数”的概念间尝试架起联系的桥梁,概括出“比”与“分数”的相互联系。如此层层深入,层层递进,自然地把安排在“比”这一概念后的“比与除法的关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很自然地融合到概念教学中来,能高度整合了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既省时,又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是理解的前提,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和阶梯,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在引导学生初读后,及时把握好时机,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品读,再引导学生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层层深入地品读,引导他们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品读”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原有概念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品读”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1994年11期 单澍铭 《品读法》43-45

    (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2年第6期 19-20

 

本文作者:钟伟林        单位:广东省鹤山市沙坪第一小学       电话:13827062806

地址: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前进路5号    邮编:529700   邮箱:HSZWL@vip.163.com

(此文获2007年度鹤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江门市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下一篇:巧用课件,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