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从语感训练中培养学生情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在对语感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情感。通过朗读技巧的掌握,语感领悟,强化语感、读写结合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促成学生独特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感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对于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可从情感培养着手。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许多成功的教育家在总结对人才的培养的经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动情”。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认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同样,学生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接受教育者。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是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达到的活跃的制约因素。语文无论是从其工具性出发,还是从其人文性出发,都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深切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教师则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作为导体,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中的蕴味、情感。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从语文教材中语感的训练来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情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体会到文章的情感。

一、注重朗读技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索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任何事情,若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走一些没有必要的弯路。要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就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准确表情达意。

1.要注重语音的轻重。

朗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如朱自青的散文《春》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方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中“盼望、来了、近了”这几个词要重读,把作者急于盼望春天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春天即将到来时,作者源自内心的掩藏不住的喜悦心情。其余的词可轻读。在准确把握语音轻重的训练中,学生也就慢慢把朱自清对春天的情感融于自己情感中,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2.要注意停顿。

在朗读中,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准确把握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把文章的情感准确地读出,感染别人。切忌“千文一腔”,平淡乏味。如《一面》:“哦!您,您就是——”一句含有作者认出眼前的人是鲁迅时既惊喜、崇敬又为鲁迅安全克制情感,不敢大声的复杂感情。读时应作三处停顿,才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3.要注意语气。

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等不同,朗读时的语气也应该有所变化,才能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如朗读《范进中举》一文时,语气应有所不同:读中举前的范进时,应是畏缩、唯言是听,却有对科举考试心存幻想不甘心的语气;读中举后的范进,应侧重于读出他喜极而疯、语无伦次的丑态的语气,以深刻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诱惑、腐蚀已是深入骨髓。

4.要注意语速适当。

语速的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描绘海燕顽强奋斗,呼唤暴风雨一节时,就应读得欢快、激烈,把海燕的乐观、自信、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战斗豪情展现出来。通常表现痛苦、悲伤、忧郁心情的语速要慢。如《孔乙己》一文中造成其悲剧的是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将孔乙己推上死路的,朗读本文时,语速就要慢些,才能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我们知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所蕴含的意味就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强弱快慢之中。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感情充沛的进行朗读,读出作品所饱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等。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感到栩栩如生。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领悟语感,培养情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的内容基础上的。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进行语感领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感受原文情感的领悟中,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地培养属于自己的真正情感,从而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只有结合语境对语言展开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文章所需表达的情感。如《藤野先生》第一段中描写中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的大帽子“除下帽来,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用“标致”一词并非夸其“漂亮”,而是用了反语对这群不学无术的中国留学生进行极大的讽刺,鄙视和反感之情溢于其中。学生若不能结合语境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就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

2.品味语言。

这里说的品味语言,是指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文中重点问题,品读重点语段,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情感。如初读《七颗钻石》这篇童话后,学生讨论到了童话的特点,文中小姑娘的品质,并且也谈到了从文中领悟到的一些道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小姑娘的母亲病得就要死了,却不肯喝水,把水让给女儿喝?”这一细腻而深刻的问题,经过讨论,大家领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和爱心是会延续的。

在教学中,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等进行反复揣摩、研讨,学生自然也就领悟文学语言的丰富多彩,并渐渐把自己深埋心底的情感宝藏挖掘出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在语感训练的情感教育中真正领悟到语言的魅力,领悟到“学海无涯”也可“乐作舟”。

三、注重强化语感,读写结合,培养情感。

学生在讲话教材的语感训练中,情感已逐步被调动起来,并且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认识,甚至有了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需要。此时,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置相应的作文题进行训练,强化语感。如上沈从文的《端午日》,学生受教材启发也畅谈了自己家乡在某个节日中的风俗活动,就此机会我布置了《家乡的      节》的作文题目,结果学生完成得很好,都能在课文的启发下,调动情感,把农村节日的风俗活动写得生气盎然。《泰戈尔散文诗三首》结束后,我结合三首散文诗中“嬉戏——离别——思念”的写作思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会母子深情,并以《相聚》为题进行写作训练,与课文情感自然结合。结果学生也能把母子深情表达得很好。上完魏巍的《我的老师》一课后,我针对学生已有了对自己熟悉、难忘的老师倾诉情感的方法和需要,布置学生写作《难忘我师》,学生也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教师结合教材安排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得学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并轻松、愉快地让自己的情感在写作中一泄为快,作文对学生来言已不再是苦差事。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教师通过教材的思想和情感,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笔底流淌出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独白,“言为心声”,让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自己对社会、人生等的理解、认识。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有从教材的语感训练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其由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2004年7月第19次印刷。

2.《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25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下一篇:浅谈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