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挥“听”的作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听力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的首要因素。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目前,宁波、绍兴、厦门、云南省玉溪市等地都把听力引入了中考。如玉溪市2002年中考题:“喂,老头,去九龙池有多少里?”“二千丈。”“你怎么不用‘里’?”老大爷说:“因为今天来了个不讲‘礼’的人,所以就不讲‘里’了。”又如:河边有一张车在倒车,司机全神贯注,车旁一人临阵指挥,嘴里不停地说:“向左,向右,向前,后……”车徐徐后退,刚好一群鸭向前面的车奔来,指挥者急喊:“鸭——鸭——”司机一听“压”,加大油门向后驶去,可怜的鸭子……

 “鸭”听成了“压”,生活中铸成大错。中考时,“礼”写成“理”,“里”写成“理”的同学不计其数,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前途,有的甚至抱憾终身。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发挥“听”的作用呢?

  一、听懂语境,听出言外之意

  "语境”即语言所创设的环境,它制约着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特殊的语言环境,词语、句子就产生特殊的含意。如上地理课时,小明思想开了小差。老师提问:“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发源于哪里?”小明急得头上直冒汗,马上豁然开朗,立即回答:“汗水发源于头上。”“汉水”何以变成“汗水”,这就是小明不注意语言环境造成的笑话。而“鸭”变成“压”也是由于语言环境在作怪。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听辨,听懂语境,听清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例如:某国王请阿凡提评论自己的诗,阿凡提规劝他不要再写诗了,因而被关进驴圈。后来国王又召见阿凡提看其新作,阿凡提转身就走,国王问他到哪里去,阿凡提答道:“到驴圈去,陛下!”

  阿凡提的言外之意是      (限10个字以内)(1998年南京市中考题)

  再如: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晒的被子也锦上添花了。”

  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限10个字以内)(2000年重庆市中考题)

  上面第一个例子,根据“评诗--规劝他不要再写诗--关进驴圈”这一语言环境,得出阿凡提的言外之意是:国王写的诗不好。第二例中,根据“李大华在阳台上浇花”这一特定环境可知:“锦上添花”的言外之意是“把被子弄脏了”。

  二、听清语音,听出弦外之音

 从前有一个秀才当官下乡问:“近年黎庶如何?”百姓回答:“今年梨树长得还可以,只是被虫子吃了一些。”“黎庶”和“梨树”是同音词,百姓没有听清才令人“捧腹”。也才有“冬天穿裙子,美丽又动(冻)人”之谑语。也才有“秃头打伞--无发(法)无天;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等歇后语和“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谐音双关的应运而生。此外,汉语拼音中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字音并不多,包括声调、轻声也不过1800多个,而字形却以万计,字义则要以十万计。如:读 yi  的字,收在《辞海》里的就有272个,其中读去声“ yŒ ” 的字出现在成语里就有几十个:一知半解、毅然决然、亦步亦趋、抑扬顿挫、劳逸结合、不翼而飞、精益求精、众议纷纭、仁至义尽、言简意赅、情深义长、移风易俗、多才多艺、苦心孤诣、党同伐异、神采奕奕等等,哪个“yŒ”字形、字义都不一样。稍有不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声音这种塑诸听觉的符号语言,听清辩明这些同音、谐音问题,听老师讲课,听同学说话才能不致于听“风”便是“雨”,犯“礼”写成“理”的错误,让自己留下无限的遗憾。  

  三、听明停顿、重音,听出“重中之重”。

 停顿是指语言活动时,在词语、句子号段与段之间声音的间歇。一般规律是: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大停顿。有时候要说的意思比较复杂,句子较长,不能一口气说出来,中间应该按句子成分作短暂的停顿。或为了强调某一个特殊的意思,也要在句中有停顿。停顿可以有效地控制语速,使话语变得流畅而有节奏,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如:“我们/三个人一组”和“我们三个人/一组”,前一种停顿的意思是“我们每三个人做一组”,后一种停顿的意思是“我们三个人组成一组”。可见,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了。再如:“人多病/少财富”和“人多/病少/财富”同样的一个句子,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就大相径庭了。所以,教学中不让学生听明停顿怎么能行呢? 

 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重音就好像人的手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教学中学生只要听清了重音的变化,句子意思的变化也就明白了。例如:(加点字为重音)

  “他叫你明天去。”(强调发出叫这动作的对象是“他”)

  “他叫你明天去。”(强调他发出的动作是“叫”)

  “他叫你明天去。”(强调他叫的对象是“你”)

  “他叫你明天去。”强调你去的时间是“明天”)

  “他叫你明天去。”(强调你明天发出的动作是“去”)

  四、听辨语气,听出“喜怒哀乐”。

  语气是人们用来表现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话说的“口气”。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丰富而复杂的,愉快、悲伤、压抑、激动、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在说话,尤其是朗读课文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只有听清,才能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悲亦同泣,喜亦同乐。例如: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疑问语气,要求回答)

  (2)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反问语气,不需回答)

  (3)我们胜利了!(兴奋、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4)不要说话!(命令,不许这样做)

  (5)听话啊,孩子!(请求,令人心酸)

 再如:学生在听《故乡》一文的朗读录音时,听着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仿佛看到少年闰土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他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听着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年闰土这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听音明义,听声辨气,听前言而知后语,让学生充分发挥听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说一句话。”其中说到的“明白人”和“糊涂人”,很大程度上是指能不能听懂别人话的人。而听话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它几乎要在接收声音信息符号的同时,立即判定这个信息所代表的实质性内容。而语音在说的一方一闪即过,在听的一方也是稍纵即逝,加之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同音、谐音字,再加上电讯事业飞速发展,充分发挥听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学会清醒、机敏、迅速地捕捉住时时包围着我们

  的语音信息,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学有专长,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 起着引导、帮助和指导作用,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有偏差,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 协调不好,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负效应。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实际问题,现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主导和主体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多地安排学生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表演课 文内容,动手实验等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成了节目主持人或报幕员。从外观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但实际却是课堂结构松散,容量小、节奏慢、质量差、效率低 。

  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各种行为和操作产生信息交流来实现的。是教师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 地点拨诱导,使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获取知识、启发智慧,发挥主体作用。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信息交流,也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帮助、指导也就成了空架子,其主导作用也就难以实现。如果只让 学生活动,没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其主体作用就变为盲目性。可见学生的行为操作不是自发的随便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行为操作启发引导下发生的,并且是与教师的行为操作相互配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形成的一 个实现教学目标的序列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应只强调一方而削弱另一方。教师应以“教”导“学”,按照教学内容和学 生的实际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二、遵循主体的认知规律

  目前广大教师已普遍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搞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要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缺乏了解,又想不落俗套,上课时大大小小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问,一节课下来看似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结果是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对所需掌握的内容不能形成 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后还得加班加点地补习。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次学说详细地描述了学习内部过程。他把学习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即引起 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应用、反馈。可见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应着学习事项的系列,而教学过程是提供一系列外部事项去激化、促进学习内部过程和各事项发生,创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外部条件, 而不能用单一的提问方法去代替其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改造、加工,使之转换成更加贴近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同时要求教师上课要生动,课堂结构要合理,内容安排要精巧。该讲的要讲透;该问的要问得及时、准确;该练的要练到位;该让学生掌 握的要力求全部掌握。所讲、所问、所练都必须符合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决不能以练代讲,以问代教。如果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永远也不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强化 训练的课堂教学制度”较好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了解主体的认知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了解或了解不多,而又想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迅速提高 到一定程度,盲目地对学生拔高,常提问或练习一些超越学生实际水平、难度较大的题,学生对这些题无从下手,从感情上不愿参与,消极地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信息得不到交流,思维不能同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一讲到底。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 从能力低到能力高的认识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水平和经验去衡量、要求学生,而要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学过那些知识和具备那些心智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 绕教学重点去设计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去训练学生,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思维的不断发展,体现其主体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及时地 了解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差距,找出教学的薄弱环节,及时地加以补救、加强。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在平时的作业、提问练习和交谈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掌握学生 易错、易忽视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教学难点,即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不能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同化时,就是教学难点。当然难点是相对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 不相同,同样的教学对于知识技能、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可能不成为难点,而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会成为难点。教师应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知识转换成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逐步地呈现给学生,使 他们能借助于原有的认知结构,经主动思考,获得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其心智能力,形成师生的同步思维,避免盲目地拔高。

  四、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眼睛总是盯着尖子生,一些公开课、研究课尤为突出。无论是在考虑教学难 度、教学进度,还是提问问题的深浅和回答问的机会的多少,总是给予特殊照顾,对其他学生,尤其差生则态度冷淡,甚至有讽剌、挖苦的现象,不去考虑这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不对的。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实验,他把学生分为受表扬、受训斥、受忽视、受控制 四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其学习效果,结果受表扬一组的学生学习效果最佳。这个实验表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关系。每个人都存在成就性的心理需要,每位 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取得成绩能及时受到表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讲课的起点立足于学习差的学生,提问的重点也应放在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身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始终用发 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对待学生,相信他们如果有机会,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基础差的学生,如果给予一些他们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在得到肯定后他们都比较兴奋,同时再向他们提出通过 努力能够解决的新问题后,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弄明白。所以教师要期待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帮助他们,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主体 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创新。知识经济是把科技的发展和经济 的增长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传播使用与转让之上的一种现代经济,它对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人类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并不说明当今世界风平浪 静,局部战争中的高科技运用,诸如卫星导航系统、电力系统的破坏、电子干扰等,充分展示当今世界充满竞争和威胁。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改变现状,不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不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批优秀人材, 就会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再从我国现行教育上看,现在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存在结构性缺陷,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的人文背景太差,观念、方法太落后,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二是创新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 生的学习只处于记忆和模仿阶段;学校的教学要求是同一种标准答案,同一模式;教育管理中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三是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不行。出现一批“高分低能”的学 生。这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创新精神是指敏锐把握机会、敢于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等不同层面的内容。

  所谓创新是指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新东西。创新意识就是主动抛弃旧的、不断创 造新的这样一种观念和思想,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力则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改变现状的应变能力,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其构成 因素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像、直觉和灵感等主要因素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一般智力方面的辅助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实质与核心。创造性人格则是指一个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心理特性的总和 ,是一种综合性心理结构。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终极目标。

  创新精神的这几个不同层面,在不同的年龄段其要求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应重点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为今后形成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集中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也是对素质教育重点的把握。

  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我们所说 的创新并不完全等同于创造,并非是在校内人人搞小发明、小创造。这固然重要,但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格结构,以打下创新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 题情境之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即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创新虽无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可以锻炼心智、增强意识、养成习惯。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所长认为正确的 创新教育理念有这样几点:一是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的潜能,并非少数人的专利。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创新教育即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教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的天性。二 是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可以得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在每日每时的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应 当是“学生每一天都是创新的一天”。创新意向水平包括创造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想像力和钻研精神。所以创新教育要定位在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打好学生创新的基础,不是重在出成果 ,而是重在培养的过程、是重在发展。包括:创新意识——让学生想创新;创新乐趣——让学生爱创新;创新品质——让学生敢创新;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创新。

  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是一种封 闭式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整个课堂弥漫着严肃紧张的气氛。这种教学环境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产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 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讲求民主,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的、平等的、友好的、和谐 的,传统的“师道尊严”已经显得十分落后。课堂上过多的批评指责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伤害。许多做法我们认为是严格要求,但有可能是以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为代价的。所以课堂上要讲求民主,要给予 儿童充分的信任,让其自由发挥,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承认学生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创造性潜能的基础上,为其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真正 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

  二是要减少规定和限制。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教学固然需要 规范,课堂上也不应是无原则的自由散漫,但规范不是教学的最高原则,实施创新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学生个性的解放。创新教育必须解放学生的脑、手、时间和空间。要把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提 问,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不能一个声音说话。心理专家认为,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创造力随年龄增长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 进。据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会出现三次相对下降的现象。第一次是在六岁入学以后,儿童从幼年时期的无拘无束一下子进入规范的学校学习,教师的权威对儿童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规范和权 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创造个性的成长。当儿童逐渐熟悉学校生活之后,其创造力又呈上升趋势。第二次是在九岁左右,在结交同伴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同伴的影响而产生行为等方面的认同,从而自我限 制、自我改变一些放纵的行为,其创造力明显下降,大约五年级以后又回复上升。第三次是在十二岁左右,大约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为讨好异性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这种自 我限制和自我改变使得其创造力再次下降。分析这三次相对下降的现象,都与规范和限制有直接联系。所以课堂教学不一定要求学生太规范、太拘束,可以让学生有点“小自由”,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翱 翔。根据中小学生天真好奇的特征,托兰斯提出助长创造力的五条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 起来。

       

  三是要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有压力的、紧张的气氛,就容易使学生失去 运用思考的灵活性,学生应变的机敏性就要降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发展中是不成熟的,不能把教学要求提得过高。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注重促进学生探究、置疑和好奇心,应当鼓励小组设计和个人活动, 应当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教育的责任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教学也不是简单的告诉 ,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良好品质。可以说,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创新精神得以滋长的沃土。

  四是要谨慎评价或不予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师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但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却是令 人难以估量的。许多在老师看来是轻描淡写的事情,而在学生心目中却是举足轻重。教师的不正确评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大声疾呼,不要轻易评价学生的行为。无论学生的结 果如何,都应持鼓励的态度,而不应轻易下结论和挑剔。即使是学生莽撞的或错误的回答,也要报以积极的态度。谨慎评价或不予评价可以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他们怕受批评的心理和紧张情绪,以使他们 能轻松的活动,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奥斯本在其“头脑风暴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即主张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

  五是尽可能不作统一答案或标准答案。传统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弊端就是极力将学生的思维统一到 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这种固定的统一标准答案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曾有一幅漫画,画上的学生脑袋有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形状,经过讲台上老师正方形脑袋教育后,学生的脑袋都变成了正方形。 这幅漫画的立意是非常深刻的。创新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变单一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要将评价的着重点从学生答案的正确与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强化思路训练,提高作文教学    下一篇: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趋势与临考复习的针对性浅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