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创造性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源泉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造性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源泉 

          

岳阳楼区洛王中学   刘莉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课改的实践中,由于经验缺乏,有时课堂教学中也不免让“创新”成为了表面的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有时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不难发现,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熟悉的课堂在变化,我们认识的学生在变化,我们所追求的也在变化。可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更多了。走进我们熟悉的语文课堂,真的有些不能解释的别样的风情。 

现象一:沉闷、压抑,谁的错? 

    或许,这样的课堂我们也是司空见惯。(某一节语文课。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说道:“谁能把这小节中人物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大部分低头沉默不语,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无精打采地举着手,不见其自信的神采。教师:无奈地看着学生,真不知该怎么办? 

    还曾记得一、二年级他们在课堂生龙活虎的样子,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高年级后,连朗读的自信都没有了呢?学习积极性叫人担忧,实在令人想不通。 

现象二:热闹的背后是什么? 

案例:学习《论语》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篇古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哪句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和同桌互相交流。 

生:(自由读,完成学习要求) 

师:(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一:乍看,班级里好似热闹,朗读声,讨论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课堂交响乐。走近一看:(1)为什么他们脸上的笑容没有了,转而变成了尴尬的表情,他们到底在交流什么?(2)问一下“你读懂了哪个词?”“还没想好!”(3)“有什么疑问没解决吗?”“还没找到。”(4)放眼望去,最南边角落的那两位同学在干什么?(玩得开心呢!) 

师:组织交流 

发现问题二:发言的,不发言的,反差极大。不会倾听的,游离课本;不愿倾听的,只想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看似在集中交流,精彩的的发言也不绝于耳,可真正掌握的有几个?积极参与有几个? 

    。。。。。。  

    这一幕幕,都隐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看到这些,常叫人在心中打上问号,不得不思考。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和谐的课堂”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1、需要是“本” 

    走进课堂,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学生走进阅读课堂时是一无所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将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装进这空空的“知识袋”,而且包装的形式尽量好看些。于是,我们往往费尽心思,拐弯抹角,想给学生惊喜。其实,学生总是先于课堂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课堂中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对课文已有了不同的理解,包含各自的“阅读期待”,他们不是“白纸”,而是等待点睛之笔的美图。《寓言两则》,简单而精辟的故事,不如开门见山,让学生讲述对故事的理解,比起老师长篇大论的强调,有效得多。《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让学生饱览风光…… 

2、情感是“链” 

课文的体裁不同只是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感情深浅藏露的程度不同,完全脱离感情的课文是没有的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教师讲的生动,富有表情,学生听的有味,情绪高涨而已,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教师解读文本,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传递情感,还有形象、情节、文章的语言文字、语感、多媒体手段都是激发情感的内容。

例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在美读过程中去与作者沟通、对话,去体味百态人生,去品读点滴生活,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感受文章,感知情性,获得理解的提升。比如学习《背影》时,初看时,学生很难把握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那种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初中的学生没有这种亲身的经历,从小就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对父母的情感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刻,就不能体会那种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儿子对父亲崇敬的爱。教师在示范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平缓和深沉,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爱意。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慢慢地体会父子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真情。再比如读李清照后期作品《声声慢》,由于李清照特殊的经历,作品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对个人对国家的一种哀怨之情,在教读时,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把握节奏和声调,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沧桑之语。美读时,要注意要用普通话,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要随着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比如在学习《故乡》时,让学生去比较儿时的故乡和现时的故乡,儿时的闰土和现时的闰土,让他们在比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情感:对故乡似舍难舍,似分未分;对故乡人似近非近,似亲非亲,认识它们背后的原因,在情感认识中去认识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从而达到深刻挖掘文章中心的目的。再比如《岳阳楼记》,在学习时,让学生领会悲喜两重天的情感,悲境中的去国怀乡,忧馋畏讥;喜境中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对情感把握中,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这些情感的体验来源于教师的“外”情移植和作品“内”情的感化。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这些情感”。在文学审美教育中,教师体验的情感来源于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更深刻的美感。在美“感”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每一滴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历程,做到心中有情,笔下有意。  ”

二、审视教师的关注       给学生一个“关爱的课堂” 

心声一:“老师,我知道你们的付出,你们的辛劳,但是我的脑海中深印着老师那张严肃的脸。上课了,我内心害怕,怕的我不敢举手,怕说错话,惹你生气;我不敢和你交流问题,怕你没空,怕你责备……妈妈总说,不会的要请教老师,可我觉得老师的眼中没我,所以我的手脚总不听使唤……” 

心声二:老师,我胆子特别小,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听完后马上举手,可我呢?仍然纹丝不动。老师常说我们班爱发言的同学太少了;老师让我们朗读课文,我还是不敢举手,担心我读得不好,老师随意点名了,我着急了,叫到的正是我,匆匆读完,老师却说读得挺好,心里顿时一阵轻松,侥幸过了一关……” 

    就这么两段文字,摘录自学生的作文中。读着这一段段令人深思的文字,心中难以平静。这其中的一个学生,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关注他的,可他反馈给我的信息又代表着什么呢?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教师自身的情感熏陶呢?无论自己遇到了多么大的挫折,都要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尽量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充满关爱的我!我们不妨多给学生一个微笑吧! 

 三、不忽视知识结构拓展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的背后还有许多个故事。学生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空间需要去填满,填满了这些,对文本的认识就更深刻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投入。

例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或观看电影、电视,那么人物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更加丰满了。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的“笑场”还会出现吗?这种提前的阅读,知识的储备,对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可以经常收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有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就能更游刃有余,大胆展示自我,学习更有动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因为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所以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培养名著阅读的兴趣    下一篇:如何看待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