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巧妙切入 快乐阅读——浅谈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巧妙切入 快乐阅读——浅谈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就训练主线,训练层面,训练方式而言,切入点不止一个二个。笔者认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学中有一课一得,或有一节一得乃至一点一得,是我们所乐见的。我们应在读透教材,潜心领会课标的前提下,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支撑点,为学生撬起一块展示自己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重组、模仿、勾勒、创造等方式,寻找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规范训练的切入点,逐步让他们由“爱学”到“会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重组 模仿 勾勒 创造

2000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地球不谓不重,不谓不大,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
从大教育观、大语文观层面去思考,自然科学这一杠杆原理,与人文学科中相关教育原理可以相互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找到巧妙的规范的“切入点”,精心设置阅读话题,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好的阅读教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课堂支撑:开放,足以深入展开,形成稳定的教学板块;二是思维激发:以情趣或者挑战性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三是文本艺术:与文本的内涵紧连相关,具有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方向性。
低年级儿童入学时间短,识字量少,注意集中的时间短,兴趣不能持久。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完成课标的要求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找准训练点,让学生在阅读至酣处,一吐为快,学以致用,将教材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在潜心写话静静想象时,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功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尝试以下方法去探寻训练的切入点,以撬起、拓展和提升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一、有机重组与创造,促进言语理解
语文新课标在前言中讲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言语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的基础。
1.有机重组
在教学中,将课文中的有些词语,有些内容,根据一定的句式,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以进行“语言迁移”,从而加深了阅读理解,拓展了文本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学习《画风》一课时,设计了“风藏在哪儿?”的写话训练途径。将课文画面变成一首诗,让孩子们思考: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孩子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小诗人,将课文语言重新迁移、组合,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了,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生活记忆还不深刻,我又出示了很多“风吹过”的画面,如风来了,草帽被风吹走了;风来了,气球被风吹飞了等。让学生继续进行创作训练:风来了,风把草帽吹走了,风藏在吹走的草帽里;风来了,风把气球吹飞了,风藏在吹飞的气球里……
这样的训练,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又创造了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习作训练,真可谓理解与运用相得益彰。
2、填补空白
文本中有许多作者想说而未说之处,这就是文本的空白。这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找到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有效地作文训练,让无声变有声,让作者未曾言说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
如课文《三个儿子》的结尾写道:“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我紧紧抓住契机,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课文中明明有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他看见的是第几个儿子?请你接着把它写完:这个妈妈奇怪地问:“你只看见了哪个儿子?”老爷爷说:“我只看见了一个 的儿子。”
此时的训练虽然我们看起来很简单,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完成应该是很了不起了。因为这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提炼,宣泄了心中强烈的感情,树立了孩子们心中是与非,对与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有效积累与模仿,奠定语言基础
积累是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学习方式不可摒弃的。学生本身的语言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都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模仿是小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茅盾同志说得好:“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1、仿遣词造句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丰富,写作方法也没有掌握,写话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让学生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汲取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不失为习作起步阶段一种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典型的句式,从修辞上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从句式上分有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疑问句、反问句等。有效地积累并模仿这些句型,能帮助低学段学生规范语言,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如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在学习了“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这一比喻句后,让学生用“像”写一句话: 像 。
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在学习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一疑问句后,让学生也来写一写:
一朵朵的桃花盛开了,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细长的柳枝飘来飘去,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
这种训练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作的起始点,“万丈高楼”也得“平地起”。
2、仿谋篇布局
新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富有儿童情趣、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质兼美的诗歌。这些诗歌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低年级儿童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极好范例。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有所启迪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着用如诗如歌的语言把相关的事物表达出来,引领学生读诗歌写诗歌。
如学习《假如》一课时,学生熟读课文,已达到入情入境时,我引导把文中的最后一小节作者没有写完的,发挥想象,帮他续写一段诗歌: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这种练习花时不多,学生组织语言的难度也不大,却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这就为发展其写话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适时勾勒与升华,体验言语魅力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以它显现着魅力。很多课文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对此,教师应瞄准好“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升华,让魅力言语,为学生享用。

   

1、勾勒人物
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往往需要读者用心体会,才会触动心灵,感人至深。适时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体会人物的情感,从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将人物形象勾勒得更丰满、更触手可及,以便让学生从多个侧面来深化领悟课文的思想主题。
如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老师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想象:小兵平时是怎么心疼妈妈的?并写在省略号的后面:有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要学会关爱父母,为他人着想,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2、升华感情
“情动”是“辞发”的首要条件,二者是相随相伴的。新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披文以人情”,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现,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这样设计读画写练习:小鹿养病期间玫瑰开花了,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想象玫瑰开放的情景,在课文空白处画一幅图(盛开的玫瑰),并在这幅图的旁边为盛开的玫瑰写句子:玫瑰开花了, 。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但运用了课文中描写玫瑰有色、有香、有情味的句子,而且能更好地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悦和幸福,升华了文本的思想和主题。
又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教师问道:“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野外,你会怎样劝猎狗和小鸟呢?请你把劝说的话写下来。”学生仿佛真的来到了丑小鸭身边,他们满怀同情地写道:“小鸟,请你和丑小鸭交朋友吧!别再讥笑他。”“猎狗,不许你欺负他。丑小鸭多可怜,请你保护他吧!”……这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情感心声,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这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
四、合理调整与拓展,展示言语智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能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巧妙地调整教学程序,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
1、转换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就地取材现学现用是最省力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灵活地、自主地对语言进行梳理、调整呢?转换运用是一种好方法。转换运用练笔可以转换人称、变化体裁等。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形式:先提出问题“在小鹿养病的日子里,他栽的玫瑰开花了!朋友们路过这里,见到这些玫瑰,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读第5、6自然段,学着用黄莺和微风的语气说一说。然后把黄莺和微风说的话,用第三人称写下来。
黄莺路过,她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风路过,她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朋友路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可以让学生读过古诗,看了插图以后编个故事。
这样的训练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续编故事
童话类、寓言类课文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让他们学完课文后续写课文,尤为喜欢。因为儿童的想象力仿佛是童话中的宝库,丰富而神奇。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何不就地取材,充分利用?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不仅是小松鼠的疑问,也是不少学生的疑问。在查找资料,仔细阅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来给《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以“原来……”为开头,补写一个结尾。
这样的训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推想,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训练点切入或训练面展开应根据课文内容,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找准训练点,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理解的同时,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培养,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激发、提升,使之成为习惯。
如果阅读教学当作是第一学段中识字、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间的一块跳板的话,那这块跳板我们应该把它做大做实,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一块平台。作为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师,应找准一个规范的支点,使这块平台在我们教学艺术杠杆的撬动下,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版《教学月刊》2008年期刊
2、《小学语文》2008年期刊
3、《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2008年期刊
4、《人民教育》2008年期刊
5、《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期刊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评课新探    下一篇:打开学生的情动之门——谈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
推荐资讯